强省会与多中心,不是一道选择题。
时隔两年,甘肃再次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提出以省会强带动全省强,以省会兴带动全省兴。
日前,《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
从兰州的 " 省会强则全省强 ",到成都的 " 做大做强做优 ",释放了什么信号?
强省会,卷土重来?
10 多年前,强省会堪称区域发展的常态,以成都、武汉、西安为代表的三大强省会,成为表率。
自身经济实力一流,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双双居前,在省内乃至全国无不举足轻重。
近年来,在 "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 " 的定调下,省域副中心城市横空出世,与强省会分庭抗礼。
四川的绵阳、宜宾等,湖北的襄阳、宜昌,陕西的榆林、宝鸡等,甘肃的天水、酒泉,贵州的遵义等,被赋予副中心重任。
然而," 强省会 " 与 " 多中心 " 之争,并未就此终结,而是走上分化之路。
部分地区放弃 " 强省会 " 执念,拥抱多中心格局,被称为最 " 弱 " 省会的济南、南京,无不如此。
部分地区仍在高调祭出 " 强省会 " 战略,喊出 "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 ",中西部地区的兰州、南昌、南宁、贵阳都是如此。
部分地区则选择 " 全都要 ",对内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外以强省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形成联动效应,成都就是如此。
正如《四川 · 日报》头版报道所直言:四川需要一个经济体量更大更强的成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 " 强引擎 "。
这一轮强省会的逻辑,完全不同了。
过去说起强省会,往往会想到虹吸。集全省资源于一身,举全省之力发展一城,最终只有省会 " 一城独大 "。
然而,过去几年,城市发展迎来时代之变," 强省会 " 战略自然也要与时俱进。
一大趋势是,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被遏制,过去依靠简单做大体量的扩张路径,行不通了。
省会要想做大做强,只能苦练内功,用顶层文件的话来说,即 " 做强做精核心功能 "。
这体现在国家批复的 "2035 总规 ",42 座国批城市,被赋予不同的战略定位。
成都的定位,无不着眼于西部乃至国际。
从 " 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到 " 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都是体现。
这些功能定位,擘画了成都在全国的新方位,也让 " 强省会 " 战略有了明确抓手," 做大做优做强 " 正是由此而来。
另一大趋势是,城市群、都市圈横空出世," 抱团发展 " 成为新的选项。
一城独大不是春,联动发展才是正道,省会要做大自身,更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以成都为中心,向外形成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同心圆。
成都都市圈,是 17 个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是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相提并论的城市群 " 第四极 "。
成都平原经济区,则是四川 " 五区共兴 " 的一员,与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形成联动发展效应。
正如文件所说," 成都要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强化成渝双核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带动五区共兴发展 "。
目前,成都与资阳的跨市地铁已开通,成德能源装备、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两大国家级集群成形,成渝两地更是大动作不断。
谁更需要 " 强省会 "?
一个地方更适合强省会还是多中心,取决于经济实力,更要看区域布局。
就经济而言,强省份需要多中心,弱省份更需要强省会。
我国四大经济强省,无不是多中心模式,省内形成 " 双城记 " 乃至 " 多城记 "。
广东的广深,江苏的宁苏,山东的济青,浙江的杭甬,都是代表。
放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一些省份本身体量、资源、产业都相对有限,不可能在不同地市均分。
而一个地方,如果连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何以参与区域竞争、竞夺国家战略,何以在抢人大战、抢企大战中分得一杯羹?
东北黑龙江、吉林,西北的甘肃、宁夏,西南的云南、贵州,强省会既是发展现实,也是战略必然。
从区域格局来看,副中心不是规划出来的,更不是打造出来的。
强省会之所以能打造,是因为行政对资源具有强大支配力,在一省之内培育一个强中心并不难。
副中心想要独当一面,必须与省会错位发展,同时有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政策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绵阳固然科技产业并不弱,但与成都地域过于邻近;相比而言,宜宾地处成渝之间,随着产业崛起,未必没有引领周边的可能。
从产业来看,遵义的白酒产业,榆林的煤炭资源,柳州、芜湖的汽车工业,各有所长,与省会有了分野。
总之,无论 " 国家中心城市 " 还是 " 省域副中心城市 ",更多只是战略定位,能否撑起这一门面,取决于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