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手术切干净的肾肿瘤,一个月后为何会原位“复活”?

科普|手术切干净的肾肿瘤,一个月后为何会原位“复活”?

2025-07-31 动态更新

2024年8月,66岁的王阿姨因左侧持续腰痛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增强CT显示:左肾一枚13cm的巨大肿瘤,已经与周围的肌肉和大血管紧密粘连,所幸未见远处转移。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团队为王阿姨做了根治性左肾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肉眼所见肿瘤被完整切除,手术取得成功,术后一周王阿姨顺利出院了。

术后第四周,王阿姨按医嘱开始标准辅助方案——“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希望把可能潜伏的癌细胞“扼杀在摇篮”。然而,术后第一次复查的腹部CT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原肾窝位置赫然出现一枚10cm的新肿块,六周后最大径更是飙到12cm——几乎追平术前的肿瘤大小。

“手术不是切干净了吗?怎么又长这么快?”面对患者的疑问,医生决定把手术石蜡标本送去做基因测序。十天后,答案揭晓:王阿姨患有罕见的BHD综合征,而这次“光速复活”的肿块,正是BHD综合征相关肾癌同时发生了肉瘤样变,这极其罕见。

一、BHD综合征:会“隐身”的三联症

1、遗传规律

BHD(Birt-Hogg-Dubé)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FLCN基因突变引起。只要父母一方携带突变,子女就有50%的概率遗传。国内尚无准确流行病学数据,国外估算患病率约1-2/百万,实际可能更高——因为轻症或“隐形”患者常被漏诊。

2、皮肤:20岁后悄悄长出的“小米粒”

大多数BHD综合征患者会在面颊、鼻翼悄悄长出肤色或淡红色的小丘疹,肤色或淡红色、2–4mm大小,远远看去像撒了一把小米,医学上叫做毛囊纤维瘤。它们不痛不痒,常被误认为青春痘、汗管瘤或老年斑。王阿姨脸上只有两三颗扁平小斑点,过去谁也没在意,既往从未就诊,因此错过第一次提示信号。

3、肺:随时可能“漏气”的“气泡膜”

约八成患者的肺底贴满薄壁小囊肿,像包装用的气泡膜。一旦某个气泡破裂,空气跑进胸腔,就出现突发胸痛、喘不过气——医学上叫自发性气胸。瘦高个年轻人最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气胸”,其实幕后元凶是BHD综合征。王阿姨从未胸痛,体检胸片也只报“双肺纹理增粗”,因而再次被忽视。

4、肾:多灶却慢热的“休眠火山”

发生率:大约1/3的BHD综合征患者一生将出现肾肿瘤,平均发病年龄50岁。

病理特点:肿瘤常呈双侧、多灶,生长缓慢,最常见类型为混合性嗜酸/嫌色细胞癌,可以随访多年。就像是休眠中的火山群。

恶性升级:当肿瘤出现肉瘤样变时,就像某座火山“岩浆突变”,细胞拉长、分裂加速,休眠火山瞬间爆发。

二、肉瘤样变:癌细胞“黑化”的开关

肉瘤样变并不是新的癌症,而是原有肾癌的一次“系统重装”。

病理特征包括: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增殖指数Ki-67高表达、PD-L1高表达;临床表现为短期内体积迅速增大、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在BHD综合征背景下,肉瘤样变发生率极低,却决定临床走向:侵袭性剧增、容易复发、生存期缩短。

三、治疗转折:按下“加速键”后如何再踩刹车?

1、一线方案失效

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仅6周即进展,提示肿瘤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以及侵袭性。

2、MDT多学科讨论二次决策

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联合讨论:立即停用原方案;改用安罗替尼(多靶点:VEGFR/FGFR/PDGFR/c-Kit)联合免疫治疗(特瑞普利单抗)。

3、疗效评估

4个月复查,肿块最大径由12cm缩至5cm,内部出现大片坏死;疗效评价PR(部分缓解)。后续计划:维持联合方案,每8–12周评估;若再次进展,考虑mTOR抑制剂或临床试验。

四、如何发现与终身管理BHD?一张家庭使用说明书

1、何时怀疑?

早发(≤45岁)或双侧/多灶肾肿瘤;

肾肿瘤合并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囊肿;

一级亲属确诊BHD综合征;

面部典型毛囊纤维瘤。

2、确诊工具

FLCN基因胚系突变检测:抽血或唾液做FLCN基因测序,2周左右出报告。

3、确诊BHD综合征后怎么做

(1)肾脏

20岁起每年肾脏MRI检查(无辐射);

肿瘤≥3 cm或生长速度>0.5 cm/年,需要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2)肺

每2–3年低剂量胸部CT检查;

避免潜水、高空飞行、高压氧舱等易诱发气胸的活动;

气胸发作时及时胸腔闭式引流或外科干预。

(3)皮肤

观察为主;影响外观或功能时,可激光、射频或微创切除。

(4)家系管理

一级亲属基因检测;阳性者同方案监测,阴性者无需特殊随访。

(5)生育建议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或产前诊断,可避免突变传递给下一代。

五、写给读者的五句话

1、肾癌术后短期原位“爆长”,不要只怪手术不彻底,先查病理是否存在肉瘤样变。

2、反复气胸、脸上“米粒丘疹”、家族早发肾癌——三条中2条,就值得一次FLCN基因检测。

3、BHD综合征相关肾癌大多“慢性子”,一旦出现肉瘤样变就化身“急性子”,多学科团队是救命关键。

4、确诊BHD综合征不是坏消息,而是精准管理的开始:每年一次肾脏MRI、每2–3年一次胸部CT,就能把肿瘤锁在萌芽阶段。

5、罕见病并不遥远,多一次基因检测,就可能把“极速复发”变成“长期可控”,让家庭重归平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科普|手术切干净的肾肿瘤,一个月后为何会原位“复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