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本人高中为文科生,政治底子还算不错,结果考成这样,不好不坏吧,因为确实没花太大精力。看了一遍风中劲草只看了政治经济学部分,买来的xiaoxiurong考点预测背诵版一页也没翻过。主要精力还是花在了各大名师的押题讲义上,练习部分主要做了近五年的真题以及肖四。今年很多名师都押中了数道主观大题,而不少研友认为肖今年并没有押中多少,我觉得虽然肖四上并没有出现很多今年试题的原题,但肖四上的很多主观题答案都可以往今年的试题上套。另外,肖的最后预测讲义上出现了四道今年主观题的原题,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凭着自己超强的临时记忆力把答案都记下来了,第二天一看试题发现有四道原题,都有点懵了,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往试卷上写。结果主观分数太低了,真是难以理解,可能是我前面写的太多,后面写的略少了吧。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题型变化挺大,挺难的。复习方法就是题海战术。从寒假开始就先把高数本科的高数课本看了一遍,本科的课本可以更快的帮助自己把知识点回忆起来。开学之后三月份就开始做本科的线代课本。方法,看看一章课本,做课后题。过完第一遍课本5月份,时间还早,试了一下复习全书,发现每个题都无法完整做下来,接着我细致的 学习了各种内容,还学了很多解题技巧,做好了一大本笔记,每天早上背数学笔记。快放暑假的时候刷完第二遍,接着进入强化阶段。是按照专题复习的实战技巧,见了各种题目(事实证明我之后刷题所有的题目都没有超出过这个范围,老师威武!!!)。复习高数的时候用的高数十八讲,线代用的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各刷完两遍后,开始做李范的复习全书,这时候就比较顺手了。关于复习全书,有李范的粉红色的,还有李永乐的红白色的,李范的书历史悠久,且相对较难,李永乐的相对简单。我推荐用李范的。刷完两遍全书,开始做真题。同样是李范编写的真题。我同时做了数一数二数三的真题。我觉得是挺有用的。
考研英语方面:
原文应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文章,其次是问题。在处理文章部分时,精读是关键。如何精读?首先,你需要通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作者的论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整体的文章架构。接下来,关注细节,每个段落里的每一个陌生词汇都需要通过查阅字典确保理解其含义,确保每个词汇都认识;同样,每个不明词组也需查字典以明白意思,确保理解所有词组;每个句子的构成和复杂句型要理清,这对于解析长难句至关重要,务必理解每个句子。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深入研究真题文章的每个单词、词组和句子。同时,题目中的新词也不容忽视。只有进行全面的覆盖,才能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和长难句,从而解决问题。
对于问题部分,应结合文章内容、作者观点、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来分析。真题凝聚了命题老师一年的心血,因此他们出题十分严谨。通过分析十年的真题,可以洞察老师的出题模式,这对解答真题大有裨益。对于问题,首先确定其出处,考研问题通常按照段落顺序设置。建议先通读文章,随后思考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再看问题,快速定位题目出处,观察相关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其与作者意图或文章主题的关系。其次,检查每个选项,看它们是否与定位句有直接对应的关系。注意,如果选项几乎与原文句子一样,而非间接呼应,该选项必错。此外,题目的答案通常不会有三个连续相同的选项,且首题往往不选A。第三,做真题时难免会出错,为何要等做两遍后再仔细查看?首次完成后,标记错误,第二次再做并再次标记(使用铅笔,错误用红笔勾选,错一次勾一次)。如此,两遍后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研究题目时更有目标性。
针对每个题目,无论对错,你都需要明白原因。这是第一步,还要探究错误题目的症结,如无端臆测、篡改信息或任意增删。我认为这三个步骤能有效解决真题的出题问题。阅读是英语的核心,若阅读不行,考研英语难以成功。但要正确方法研究真题,培养对真题的敏锐度。参考书籍可选用张剑的黄皮书,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探索,建立个人对真题的感知。
考研专业课方面:
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的是高分子的合成反应、聚合机理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你需深刻理解单体如何凭聚合反应转化为大分子,掌握自由基、离子型、配位聚合等不同类型的聚合机制。特别要关注缩聚反应中端基效应和链转移反应对分子量的影响。对高分子的热降解和光氧化过程的理解也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高分子物理则更注重高分子的物理性质和行为,如熔融、玻璃化转变、结晶性、取向、松弛现象等。理解高分子链的统计力学模型,比如理想链、随机行走模型,以及Debye模型和Flory-Huggins理论,这些都是理解和计算高分子性质的基础。对橡胶态和玻璃态的转变,以及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如渗透压、黏度和电荷行为,都需有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多做些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凭模拟实验来理解聚合反应的过程,或者用所学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高分子制品特性。利用课后习题和历年真题进行练习,不断巩固和提升自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也是十分有益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激发思考,导师的建议往往能帮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要害怕犯错误,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