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基于我个人的经历,参加政治辅导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部分人在考研期间都对这一领域不太了解。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比如马克思哲学和政经,没有专业指导的话,这些概念可能显得相当抽象和深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且成效不佳。此外,政治的知识点繁多且琐碎,容易遗忘,需要定期回顾巩固。挑选优质的辅导教材也很关键,按照考试大纲的结构整理历年的真题,有助于识别考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强化记忆,免得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感到茫然无措。
考研数学方面:
提高阶段,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解题能力和水平,使其与考研的要求靠拢。在此阶段,我大致将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之高等数学部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和姚孟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例题精讲》认真看了3遍,并做了笔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此外,我认真的将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做了一遍,然后又分析了一遍!我将自己做错的题集中起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2月份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慢慢减少,基本上午8:30-11:30做数三真题第二遍(按照章节来)和过全书或者看自己薄弱的专题,然后一周我一般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模拟两次。在考前做完了真题第二遍,又刷了一遍全书。考前最后一周着重看了一下公式和定义。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任务无疑是背单词,我记得那年我翻了五遍星火出版的单词书,至少也看了五遍。阅读训练同样关键,大家都强调这一点。初期,我使用了在学校找到的“星火120篇”来练习,我不是为了做题,而是逐句精读并翻译,遇到生词便查阅并记录在边上,以此建立学习英语的习惯。同时,我也通过学习新概念3(可以听录音)来提升英语能力。此外,我开始接触真题,采用张磊的《红宝书》,专注于阅读理解,逐句翻译。
暑假期间,烈日炎炎。除非去上课,每天早上我会抽出时间朗读真题阅读,试图尝试背诵一些内容,尽管没有特定的目标,我坚持了很长时间。晚上临近回宿舍休息时,我会细致地翻译一篇文章。单词记忆依然以星火为主,还购买了考研战略家的150多页标准注释,每天翻阅10页,标记不熟悉单词并多次回顾。暑假期间的英语复习就是这样,顺便提一下,我还抽空温习了几遍课堂上学过的语法知识。
十月份,我开始做一套完整的模拟题(来自高联大纲),体验考研英语的真实感觉。完成这套题后,我转而练习完形填空,比较了《红宝书》和《黄皮书》,最终选择了解释更详尽的黄皮书真题解析(试卷格式),做了从2005年至2009年的题目。之后,我逐年攻克新题型,并整理出常见题目的解题策略。翻译部分,我采取自我翻译,然后核对参考答案,查找生词,逐字逐句对比参考译文,总结翻译技巧(我先把短语和单词逐一翻译,再调整顺序,整合句子含义)。阅读仍然需要每日晨读。在完成上述部分后,我又回到了阅读理解,一如既往地逐字逐句翻译。然而,时间紧迫,我开始处理剩余年份的真题,这次加入了写作部分。遗憾的是,我没有充分练习写作,仅在最后10天整理了两套模版,背了一些大小作文的句子。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饭前午后背单词的习惯,只是不再依赖星火,而是专注那本简洁的战略家书籍。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明白,水力学是环境工程的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水的静止状态和流动状态,涉及到流体静压、流体动力学、水流运动规律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水力学的第一步。例如,流体静压的理解要深入到帕斯卡定律,流体动力学则需理解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复杂的水流问题,需凭实验或者实例来加深理解。比如,凭模拟实验理解管道中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等,这会帮助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感受。对水头损失、流量计算等实际问题,找一些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课本上的习题还是历年的考研真题,都需反复练习。在解题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知识点是常考点,哪些是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强化。特别是对那些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这对考试时快速准确答题至关重要。
再者,对水力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涡旋、射流、水跃等,不仅要有理论认知,还要有图像思维,能形象地描绘出这些现象,这对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利用计算机软件,如Fluent、ANSYS等进行数值模拟,也是提升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水力学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学科,但它的学习不能脱离大背景。需将水力学与环境工程的其他科目,如环境化学、水文学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更好地理解水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从在考试中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