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看了一遍红宝书,买了一本配套选择题来练,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题目没有那么多,看一章红宝书做一章。可能是因为看过一遍的原因,这一遍很快。到12月买了《最后五套卷》,只做了选择题,题目很简单正确率也很高,又买了《最后四套卷》,考试前最后两个星期,我就把红宝书翻出来重新有选择性的看,让自己脑子里有一个框架,每看完一章,就划个框架总结图,特别是近代史部分,重点时间事件一定要连续地把握好,挑了一些固定的套话背,答大题时才有思路有话说。红宝书复习了一个星期,最后一个星期我就开始重点攻哲学题,因为大题拉差距就在哲学题。我把之前老师讲的哲学部分框架自己按照红宝书上哲学原理细化了一下,自己画一张知识结构图,每个原理,方法论意义都包括进去,但原理一定要先理解。找了近三年的政治真题上的哲学题,每个题先答看上去最明显的东西,然后按照框架图一个个的套,感觉有的就写上去,先写原理,再写方法论。这样哲学题所包含的每个原理都答上去了,无懈可击呀 。进考场前我把最后五套卷上做错的选择题看了看,考试的时候正好碰上个我做错过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方法也很简单,四个字:题海战术。基础复习阶段就不说了,按部就班的做好你选择的那本大布头书,真题模拟阶段我是几乎所有能买到的套题都搞了一遍,张宇的二十年真题、最后八套卷,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已经好几年不出新题了)两个月的时间一天一套题加分析,60套题。说点教训:做题太多而不重基础就会导致选择题错的多,大家还是要好好研究课本定理。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前夕,我曾尝试过背诵词汇,使用的是绿色封面的书籍,每天设定目标为两章节,大约花费半小时。然而,我发现效果不佳,这些单词记忆总是难以持久。我通常在结束专业课程学习后挤出时间来背单词,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假期中,由于在家复习,我发现看书相当困难,于是背单词成了最轻松的任务。我严谨地按照每天400个单词的标准去背诵,偶尔会中断。就这样,我在8月1日顺利完成了考研所有单词的记忆,虽然表面上只过了一遍,但由于反复练习,实际上可能已背诵了四五遍之多。接下来,我开始做张剑出版的黄皮书基础版。当词汇量足够时,阅读文章便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后来意识到基础版对我来说略显冗长,但我已经做了很多了。于是转向珍藏版,每天坚持做两三篇。令我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包含了1994年至2013年的真题!我竟然以这种方式消耗了宝贵的真题资源,几乎快要全部做完,真是浪费!对此我深感后悔,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吧,明明目录上已经明确标注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真题,转而选择150篇作为练习材料。我计划每天完成四篇文章,但始终未能如愿,通常晚上草草地做两篇,错误率还很高。这150篇与真题的感觉不同,题目设置偏颇!因此,我要提醒学弟学妹们,150篇可做可不做,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做,确实质量欠佳。就这么拖延着,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份,你们可以想象我的进度有多么缓慢。那时,我对完形填空一无所知,对于阅读后的新题型究竟是填充句子还是排序,以及作文部分,我都还没开始准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个体决策行为。理论基础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分析(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以及福利经济理论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必须深入理解和熟练应用。
对供求理论,你需掌握价格如何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并能运用这个模型去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是基础,理解并能够计算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是必要的。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涉及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特别是理解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部分,要理解各种市场类型的特点,比如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是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无差异,自由进入和退出;垄断则是一个卖者的市场,有产品差异化或市场壁垒阻止新竞争者进入。
在复习过程中,我建议结合案例进行理解,因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只有将它们应用于实践,真正理解和掌握。做大量的练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那些需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题目,它们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至于福利经济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函数,这部分需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政府如何凭政策干预来改善社会福利。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应用”是最有效的三步法。先理解概念,关键点,凭做题或者模拟实际情况来应用这些知识。定期回顾也很重要,防止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