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哲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最佳的政治理论学习起始时间是7月,过早可能会导致记忆不牢,而太迟则可能造成记忆困难或需要大量额外时间。规划时,应根据个人打算复习的次数来设定每日的学习量,比如按页数分配。不推荐依据每天设定的学习小时数来规划,因为若仅规定一小时学习政治,要么难以确保学习质量,要么可能导致进度滞后。
考研英语方面:
我具备普通水平,已达到六级要求。从词汇入手,持之以恒地记忆,你会发现词汇量提升后阅读体验显著改善。在备考期间,我每天都背单词,利用扇贝和恋恋有词作为辅助工具。起初,每日攻克一个单元,一轮结束后改为每天复习10页。对于阅读部分,不宜过早接触真题,但必须深入探究。3月至6月,我用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来训练语感,每天完成两篇。进入6月至12月,我转战真题。真题我一共做了三遍,首次严格限时,确保客观题不超过110分钟;第二次,逐篇手动翻译,兼练翻译技能;第三次,专攻解题策略。完成黄皮书后,我还购买了《冲刺提高72篇》。我觉得这本书相对简单一些,毕竟临近考试,重心应放在真题上,所以我并未完全翻译这本书。我的建议是,这段时间持续做阅读是为了保持手感,不必过于在意正确率。同时,每篇阅读依然计时,最多15分钟,我当时通常能在8分钟左右完成一篇。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英语真题的答题方法和逻辑至关重要,务必仔细研读。最后,保留最近三年的试题,在最后的1-2个月内进行模拟实战。然而,近三套题目是需要重点分析的部分。英语学习中,阅读理解尤为关键,而作文则可以在最后1-2个月自创模板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西方哲学史》,理解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至关重要。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再到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构建了西方哲学的基石。我的建议是,不仅要熟读他们的原著,更要深入理解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逻辑框架。关注哲学家们的思想如何回应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将帮助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则需追溯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治,庄子的逍遥游,都是需深度挖掘的主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这部分内容,阅读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去思考这些哲学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笔记整理是非常有效的。我习惯于把每一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做成思维导图,这样既能帮助记忆,也能清晰地看出哲学发展的线索。定期的自我测试也很重要,制作小测验或模拟试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
讨论和交流是提升理解的关键。我常常与同学一起探讨复杂的哲学问题,或者参加线上论坛,倾听不同的见解,这对我深入理解哲学有极大的帮助。
不要忘记实践哲学。哲学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生活态度的塑造。尝试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你会发现哲学能给予你看待世界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