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政治主观题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部分则是其他相关知识点。在初次接触1000题时,就要同步强化马哲的学习,尤其是各章节末尾的习题,通过这些题目来深入理解材料,培养找到相应理论点的能力。对于非马哲的部分,只需紧跟肖大大编写的肖八和肖四,这些已经足够充分准备了。十一月份起,我并未阅读精讲精练或类似全面复习书籍,听说提早阅读的同学也收获不大,除非你对政治理解深入且有高要求。我选择了迅速过两遍1000题,起初状态不佳,但后期逐渐改善。接着,我完成了肖八、米六等资料的选择题,并在风中劲草中标注出高频考点,仅做了最近五年的真题。最后的备考期间,我尽可能地做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如肖四大、米三大、蒋五大、任四大等。对于主观题,肖秀荣的资料是绝对重点!除了肖四,我也浏览了徐涛的小黄书,觉得颇有帮助,但我没有专门去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去年3月份开始买了几本经典教材:同济大学的高数,清华居余马的线代,浙大的概率统计以及配套的课后题辅导册。复习方法是按章节看,边看边抄概念、公式,并且准备个本子做课后题,不懂的或不会的就摘到笔记本(抄概念的本子)上,当然做题的本子和笔记本分开。这一阶段大概花费了2个半月左右。接着就开始做《660题》,其实没有做完,只做了选择的全部和填空的一半左右吧。先提醒一下哈,做这一部分比较折磨人,因为错误率会非常的高,但要经受得住考验,毕竟这才刚刚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忘掉了,但是浏览之前做过的笔记就会很快拾起。6月初到月底我停下了考研复习,准备学校的期末考试。之后7月初回家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并且每天花至少4个小时,注意一些概念的表述和灵活运用,大约20多天过完了一遍——注意要认真浏览和做题,有感想可以在旁边标注。8月15号从家里回到学校,这个时候大概到了第二遍的高数部分还未结束吧,不过这一次过线代时就着重现代讲义上的内容了。大家可以从看课本时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标注在空白处,这样以后看会更加方便。大概到九月初的样子第二遍全书也复习完了。其实这个时候有了之前看课本做课后题的基础,看全书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知识点多,全书必须全程看,之后的看书过程可能就更顺畅,只是着重记忆一些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也可只做自己标注的部分(错题或不会的地方)。10月1号国庆几天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留下最近两年的别做)的数学真题(陈文灯版的,因为是卷子的形式,所以会比较有感觉),会有很多不会的,一般早上做题下午对答案的样子。11月初我开始做400题,一天一套,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过程更打击人,但更能发现薄弱环节。10天搞定。做题方法:拿一张白纸,中间划竖线,可以左边留宽一些用来做题,右边用来修改、对答案。对答案时一定要先看答案思路,清楚后把答案迅速抄到右边空处,要边思索边抄写,思路要敏捷。400题我初做只能在100分上下,但千万不要放弃,这是查缺补漏的好时机。然后的几天迅速浏览李永乐的历年真题(当然要亲笔做),之前的做真题卷子就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个过程会非常快,有明确思路的题目可以只看答题思路,大题争取自己动手算,这个时候(在之前的课本、全书、660题、400题的基础上)做题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当然准确是第一位的。你会觉得考得无非是这些重点,而老李的真题汇编就能将重点一网打尽。这个时候复习全书只是随手翻翻,将重点、薄弱点什么的折个脚,这时会发现重点难点已经不多了。《超越135》可以随手翻翻,我是没有看完。花上20天再整理一下《660》上的错题,大概有十几页的A4纸吧,中间划竖线的那种。这个过程依旧比较麻烦,还是整理思路和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到最后就看这些错题就好了。有些人还买了《5+3》,我没买,最后只是看了做过的真题错题和660上的错题,最后两天做真题,那叫个简单呀,大概能到145以上了。但这还不是最终成绩,所以依旧要淡定。到了考场就会发现,考场上做题和平时完全是两个概念,那种状态会很不一样,速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的做题速度一定要提上去,说白了就是知识一定要掌握很牢。总体而言,我的复习过程大体有这样三个大块:夯实基础(总结概念定理公式,做课后题,归纳错题和重点题;适当做《660题》);复习全书(认真仔细看,不留死角,扫荡式做课后题并做标注);跳跃提升(真题、660题归纳总结、400题、超越135的高数和概率)
考研英语方面:
实习期间,我每天通勤将近两个小时,便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手机应用复习了一遍单词。回家后,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但这次只是看,不再刻意背诵。(重点:每年我只是用手机应用背一次单词,其余两次都是浏览和理解,不强制记忆,毕竟一次性记住那么多单词确实不易。)我认为,单词的意义并非如此繁复,它们往往因中西语言差异被赋予多种解释,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全部记住。通过归纳和模糊处理,你会发现它们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帮助,关键在于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大致含义。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专注于小作文,改编各种类型的范文,使之符合我个人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到了考试时,小作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这类实用型作文变化不大,只需替换些许词汇,基本分数就能拿到。
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把它们结合起来练习,因为我正是从完形填空开始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这两部分我仅做历年真题,从1986年至2013年,有时一周一套,后期时间紧迫时则一天一套。一位2013年取得82高分的朋友建议,当选项难以抉择时,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符的;同时,先看两个题目,读文后再解答,做完再继续看下一个题目。完成完形填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很多正确答案可能是文章前文中出现的同义词、相应时态或反义词等。做这两类题目的时候,不应仅视为任务,还要学习其中展现的英美文化和习惯,以及为写作积累素材,包括词汇和句型。大作文我没有特别准备,倚仗原有的功底,这是我英语考试中的强项。我倾向于避免使用"I", "I think", "It"等,更喜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样的表达通常更为流畅地道(这可能反映了我个人的偏好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望理解)。此外,这类用法在阅读和翻译中也常见,我在阅读时会留意并学习。还有一些常用表达会在历年阅读和完形填空中重复出现,记下它们十分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喻。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对理解和应用的要求较高。我个人的学习经验: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物理化学中的每一个术语都有其严格的定义,如吉布斯自由能、熵、焓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不仅需它们的定义,更要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比如,理解吉布斯自由能是系统自发变化的方向判据,这将帮助你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并运用定律和公式。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动力学的Arrhenius方程等,都是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不仅要熟记,还要能在具体问题中灵活应用。对复杂的反应机理,尝试用动力学模型去分析,凭实验数据推导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再者,注重定量计算的训练。物理化学中的计算题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帮助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定期复习和反思。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复习巩固记忆,避免遗忘。每次学习新知识后,都应回顾旧知识,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或启示。遇到难题,不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深化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