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选择题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知识点,测试基本功。尽管每年都设有大纲,但缺乏明确的重点,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理想。推荐使用蒋中挺的全程复习书籍,它涵盖了所有科目,并突出了细微的重点。等到九月新学期开始后,应当仔细重读一遍。进入复习后期,应将重心转向大题,同时偶尔回顾选择题内容。购买一些模拟试卷,在考前做一些练习以检测自己的水平,这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常规做法。几乎每个人都倾向于购买肖秀荣的书籍,不过鉴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和国家对学生能力区分的期望,仅仅依赖考前背诵最后的四套卷来应对主观题是不足的。关键还在于日常的积累和大量实践写作,这样才能使你的答案脱颖而出。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复习可自七八月起始,首先回归教材,深入学习并掌握各种解题策略。接着,结合考试重点进行复习,并逐步整理个人的学习笔记,以便日后查阅。对于高等数学的历年试题,应打印出来,多做模拟练习。尽管许多人觉得这些题目容易,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能得满分140分的人并不多,这足以证明其难度。务必理解每个问题的解题方法,当你完成所有题目后,你会察觉到命题其实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愿意,你可以将每套试题中相似或相关的题目整理在一起,这样有助于理清思路。
考研英语方面:
坦白讲,我对英语的学习几乎是毫无准备的,直到10月才买了本张剑的黄皮书,草草地做了一遍阅读真题,还勉强背了几篇作文。尽管我也购买了一些书籍,但遗憾的是没能来得及全部读完。北京地区的公共课程评分标准一向严格,而这样的分数在初试中还能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但也让我感到相当尴尬。我使用的参考资料包括《恋练有词:2015考研词汇识记与应用大全》、《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英语一历年真题》以及《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英语二的真题仅供参考,因为阅读理解的命题风格略有相似,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专注于英语一的历年真题)。从7月开始复习,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背单词,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一轮单词记忆。这个过程确实乏味,选择小本单词书的原因是担心大部头的教材会让我望而生畏,太过于厚重。全书共有约50个单元,我每天攻克两个,同时还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所有内容。每完成10个单元算一个阶段,之后花一天时间复习这10个单元的单词,然后再继续新10个单元的学习,这时候就可以不再顾忌先前的10个单元,否则任务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让你失去坚持的动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它主要研究整体经济行为和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在准备这部分时,你需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这些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考试的重点。要关注当前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形势,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题目常常出现在试卷上。我建议使用曼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典教材,它们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决策者(消费者、企业)的行为以及市场如何运作。需求、供给、弹性、效用理论、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市场竞争与垄断形态等是微观的核心概念。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供求模型、消费者选理论和厂商决策原则至关重要。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也是考试的新趋势,需适当关注。这里推荐斯蒂格利茨或尼科尔森的教材,它们都有丰富的实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远比“记忆”更重要。尽量凭阅读理解非死记硬背,尝试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最能反映考试风格和难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避免遗忘。
模拟考试环境进行练习,控制答题时间,这不仅能够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帮助你在正式考试时保持冷静。经济理论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