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气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还是我考的比较满意的一门,考完以后对了一下选择题答案,所以真的想说,考研,不到考完最后一科交完卷的那一科就不要放弃,不管平时的时候做题的正确率是多少,可能有时候那正确率真的让你自我效能感低到不行,可是有时候还是要“欺骗欺骗”自己:我平时把我不会都错完了的话,把那些模糊的知识点弄明白,考试的时候就不会错了呀?反正我平时的时候就是自己”忽悠自己的”,好让自己内心好过那么一点点。大概十月份买的政治红宝书,零零散散把红宝书看了一遍,看的过程中配套着1000题做,说实话,我1000题并没有做完,个人认为吧,1000题对检测、巩固知识点还是很有帮助的。一直以来,我坚信题目是做不完的,所以在知识点没有掌握的很好情况下我拒觉不停地刷题,本来想将红宝书在看一遍,但是时间真的不是很够了,主要是红宝书太细了,所以就开始看风中劲草,看了几遍我忘记了,反正就是一遍一遍的过,一直坚持到考试前,然后平时选择题(5套卷,4套卷)碰到考的比较细的知识点就查阅红宝书。顺便提一下,就个人而言,虽然说真题考过的点不会再考了,但是可以试着用真题中的选择题去揣摩下出题老师的思维,哪些答案是出题人的陷阱,以免自己在以后的题目中中计...我感觉考研就政治来说,考生还是蛮幸运的,因为蒋中挺老师和肖秀荣老师他们都有压到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参考资料包括全面复习手册、真实试题集、660题和400题。我在三月至五月间,首先浏览了一遍高等数学教科书,并完成了所有练习题。从五月下旬起,我会在下午或晚上挑选一段时间观看一节视频课程,然后对应地研读一章复习全书,如此持续至八月左右,我才完整地过了一遍复习全书。这本书非常详尽,然而仅阅读一次并不足够,所以我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学习,直至考试前夕,大概重读了两遍多,第三次则主要专注于之前标注的重要题目。历年真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十一月时我开始做起这些真题,从1999年起,每晚预留三个小时,严格遵循实际考试的标准来完成,每套题都计分,这样的训练让我感到颇有成效。660题我做了一次,感觉题目有些独特,但对于巩固基础十分有益。400题,我先做了一套以评估自己的水平,那次经历让我备受挫败。我仅完成了400题的选择题部分,我认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应轻易挑战它。数学学习的关键是多做题并不断重温基础知识,我把复习全书当作主要教材,多次背诵其概述的部分。记住,数学也需要记忆训练。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写作部分,我想重点提及,早在十一月中旬,我已经着手准备了。我集合了王江涛的写作教程、黄皮书、一本绿色封面的考研英语作文集以及考研论坛上的优秀范例,加上我个人的练习,精心挑选并整合了十篇小论文和十篇大论文。完全复制他人的范文并不符合我的写作风格,而且对我来说记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我选择了借鉴多方面的资料,自己创作出适合自己的范文,这种方式既适应了我的能力水平,也便于记忆。正因为有了亲自写作的过程,我在实际考试中下笔时感到无比熟悉,没有任何陌生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路原理”是一门基础且核心的课程,它涵盖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们是解析复杂电路问题的关键工具。理解并能灵活应用网络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对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这部分需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
动态电路的分析是考试的难点之一。拉普拉斯变换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起到桥梁作用,将时间域的问题转换到复频域去求解,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及其逆变换,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RLC电路的暂态过程,是必须的。
再者,信号与系统的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理解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特点,知道如何进行傅立叶变换和Z变换,这对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和稳定性有极大帮助。这部分理论性强,需深入理解并结合实例来加深印象。
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忽视。了解电力系统的构成,熟悉发电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思想,这些都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是基础,但只有凭做题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我会定期做模拟试题,不断反思自有的错误,找出知识盲点,针对性地复习。我还积极参与讨论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难题,这样的互动学习方式对我帮助很大。
利用好网络资源也很重要。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和讲解,作为课本之外的学习资料。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长期记忆非常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