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专家与部分长生存期的晚期肺癌患者在一起切蛋糕。 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当下,中国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能有多久?
10月28日上午,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医患活动,现场邀请了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晚期肺癌患者,与医务人员一同分享自己的诊疗经历。这些患者均实现了超过5年的长生存目标,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已达7.8年,最长的生存时间已有22年。
现年57岁的毛阿姨是其中一名患者。2007年,她确诊晚期肺癌,肺部3厘米大的肿瘤已经扩散,已出现肺癌脑转移。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韩宝惠的建议下,她参加了靶向药“吉非替尼”的临床试验,人生发生了转机。她坚持服药至今,18年后,最新一次CT检查,毛阿姨体内的肿瘤病灶已经消失。
“确诊疾病时,我的儿子还在上学,如今他已经成家立业,还有了孩子,18年间我见证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也感谢医生让我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毛阿姨表示。
同样幸运的患者还有郑老伯。2018年,他被查出肺癌时,已经发生了骨转移。当年他刚退休,原本美好的晚年生活瞬间化为泡影。经过基因检测,郑老伯确诊为ALK阳性,当时这种少见的基因突变能用的药物不多,几乎丧失生存意志的他,来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的门诊。“当时医生告诉我,有个临床研究正在寻找志愿者,我符合入组条件,医生的鼓励把我从绝境中救了出来。”经过近8年的治疗,郑老伯肺部病灶已缩小了80%,骨转移几乎消失。
“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等创新药物发展,肺癌的精准治疗让很多晚期肺癌患者真正实现了‘更长生存,更好生活’。”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韩宝惠表示,当前,随着治疗手段的创新,肺癌早期、中期、晚期患者诊疗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的生存期在不断延长,拿肺癌3a期来说,平均5年生存率在50%~60%,“对于一些中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治疗办法现在有很多,如果不能开刀,还可以放化疗,如果不能靶向治疗,那就采用免疫治疗,这些治疗方式的选择,都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表示,当前,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正在改变中国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而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速度也正在赶超欧美等国。“早在2020年以前,国内仅仅只有针对3个靶点的肺癌治疗药物,而当时美国有7个,如今中美两国都有了9个靶点的肺癌创新药,这意味着国内患者不出国门,也可以享受到国际最新创新药物的治疗。”
数据统计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胸科医院牵头的肺癌临床研究多达184项,其中牵头国内中心合作14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42项。与此同时,上海市胸科医院近年来也推动了与肺癌相关的国内Ⅰ类新药或者新适应症上市共计30余项,涵盖肺癌精准治疗相关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多种类别,其中,有些国产原研药还实现了海外上市。
这些年来,陆舜感受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肿瘤领域。“2025年恰好是中国创新药发展10年的节点,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力量,从‘跟随者’向‘领军者’迈进,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一个又一个临床研究的成功,意味着数以千万的晚期肺癌患者获得了生存时间的数倍延长和毒副反应的持续减小。患者受益始终是我们医生临床研究的终极目标。”陆舜坦言,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20多年来致力于创新药的研发工作,不断拓展临床研发药物的适应症,目的就是想让中国的肺癌患者有药可用、用得起药,将肺癌变成慢性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