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到9月份才开始复习政治的,用的资料就是肖秀荣全套,另加一本红色封面的风中劲草,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使用,我觉得只要紧跟肖老师的节奏,真的已经够了。我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对于政治一点也不熟悉,所以刚开始看那本最厚的精讲精练时进度特别慢,整本书看下来一共花了一个半月,我觉得有政治基础的同学应该可以快很多,这本书主要就是打基础。在看精讲精练的同时做1000题,看完一章就做一章对应的习题,对照答案自己分析总结。接着就是做真题,大题目先不用管,前期应该专攻选择题,同样是做一套订正一套,仔细总结。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地很不好,但此时已不可能再去看第二遍厚厚的精讲精练了,我就买了风中劲草,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把重要的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示出来,比较适合二轮夯基础的时候使用;而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则讲得很具体,适合一轮打基础用。所以,那段时间我主要是一边看风中劲草,一边做肖秀荣的历年真题。一直到11月中旬,我才把所有的真题都做完一遍,但所有的知识点都很有感觉了。我虽然只做了一遍真题,但知识点也很熟悉了,因为我真的很认真地把风中劲草梳理了一遍,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到12月份,肖老师的4套卷、时事政治、专供背诵的小册子之类的也都陆续出来了,逐一买来认真学习就好。11月末12月初也应该开始背大题目了,但大家也知道,考我们这个方向的背诵量实在太大了,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前期背的东西几乎没有记住,最终就只背了8套卷和4套卷,其中4套卷是要烂熟的,8套卷则需尽可能烂熟,当然最好是二者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当时的情况是实在没有精力背。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结束后,大概浏览完课本,我就得着手全面学习了。此时再看全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哦,这个概念在课本里接触过,那个技巧运用的背后隐藏着某个原理,初次学习时就有这样的领悟。第一次通读课本时,我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需要提升的是技能的娴熟度。这一时期主要以刷题为主,虽然题量不算太大,但也迅速地完成了。11月起,我开始进行真题实战演练,规定自己每日解决两套,一周下来历年真题便全部覆盖。不过,重要的是填补知识空白和纠正错误,有时我在这些方面投入的时间甚至超过做题。紧接着,我立即重做了历年真题一遍,依旧选用李永乐的资料,并且在此过程中再次回顾了一遍复习全书,专注于错题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实话说,我向来对英语颇有好感,平日里的英语成绩也过得去,四级和六级都一次性顺利通关。然而,我在阅读理解方面并不擅长,相反,我对语法题情有独钟。尽管如此,我看到一些分享贴指出,即便是英语高手也可能在考研时遭遇意料之外的低分。因此,无论你的英语基础是扎实还是薄弱,都不应过分自信或沮丧。毕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关键在于你要投入努力,深入研究历年考研英语真题,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和解题策略,尝试理解为何他们会选择某个特定的答案。别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见解,有时答案的确令人费解。至于词汇量,这是贯穿整个备考阶段的任务,反复的记忆与遗忘是常态,但你必须坚持下去。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起伏,所以即使过程中遇到挫折,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多给自己鼓励。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在气象学部分,你需深入理解大气环流模式,如三圈环流模型、季风系统以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如台风、锋面等。掌握观测和预报技术,如雷达、卫星遥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的学习建议多看实例,凭实际案例来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
气候学则更偏重于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变化,需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如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并能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学习时,尝试阅读最新的气候研究报告,这样既可了解前沿知识,又能锻炼解读科研文章的能力。
大气物理学部分,核心在于物理过程的理解,比如辐射传输、动力学过程、云雾降水过程等。这部分理论性强,公式多,需一定的数学基础。建议凭做习题来加深理解,将物理过程与实际天气现象结合,帮助记忆。
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是《专业综合》的重要考核点。你需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如MATLAB或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和建模。对实验,理解实验设计、操作流程及结果解释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