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自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了《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作者便开始了复习。尽管这本书内容量适中,但其内容略显枯燥,类似的叙述方式易使读者混淆。然而,完成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后,接下来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就会显得较为直观,至于近现代史和思想政治理论则相对较易理解。作者搭配使用《肖秀荣1000题》阅读,每章节结束即做相关选择题,这样的方法让他受益匪浅,因为题目有助于他识别学习要点(即便所有内容似乎都很重要)和区分各个知识点,从而避免混淆。鉴于他在后期几乎没有大量背诵,他对这轮深入阅读格外重视,尤其是考虑到他的阅读速度较慢却能记住不少内容,他自豪地称之为“理解式记忆”,并极力推广这个方法。有专家建议再次精读《大纲解析》,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另外,他还抄录了《肖1000》的所有解答和答案,尽管并未留下深刻印象,但他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或许也有其价值。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前期复习的时候就要把基础打好,看课本,看复习全书,认真做复习全书上的每一道题,不会的题目最好用醒目的东西标记一下,以后就会重点复习该题型。我一般把复习全书的题目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再写解题过程,这样不至于让复习全书的答案影响到我做题的思路,最后竟然整理了四个笔记本,然后就送给学妹了,哈哈。第二遍依然认真看复习全书,查漏补缺每个知识点,把标记的题目重新做一下,仍然不会的就再用其他颜色重新标记。整理每章节内容,重点知识点专项练习一下最好。强化第三遍就相对轻松,把不会的题目,遗忘的知识点梳理一下,最后整体把握。数学要注意思路逻辑,没思路就不会解体,所以最后整理一下不同的题型对应的解题方法。比如求不同结构类型的极限对应的方法也会不同。数学真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完,不会的内容再次梳理,举一反三。。
考研英语方面:
在词汇方面,从三月起为了备考英语专业四级,我专心致志地背诵了三四轮专四词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专四词汇包括大约8000个基础词汇和5000个核心词汇。完成专四考试后,我发现考研所需的词汇量其实已经在专四中涵盖得相当全面,所以我没有再专门去记忆新的单词。对于那些有多种含义的单词,我没有依赖词汇书籍硬记,而是通过深入研习历年真题并自我归纳,效果显著。至于完形填空和新题型这两部分,不必过早着手。我在十月才开始专注于完形填空的训练,从1997年至2012年的题目做起。起初,我的错误率较高,但做了五六篇后逐渐找到了答题的状态,随后的练习通常只错两到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从十月中旬至十二月,我反复做了完形填空和新题型的真题共三遍,并未尝试其他模拟题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数据结构,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是基础。特别地,二叉树的操作、图的遍历算法、排序与查找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哈希查找)需深入理解和实践。要掌握动态规划和贪心策略,这些都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
计算机网络的重点在于TCP/IP五层模型的理解以及各层的主要协议。TCP和UDP的区别,HTTP、FTP、SMTP等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IP的分包与重组,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都是常考点。网络安全、网络编程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再者,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进程调度、文件系统等内容需重点把握。尤其是虚拟内存、页替换算法、死锁的概念和预防,以及I/O设备管理和中断处理等,这些理论知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涉及CPU的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数制转换等内容。了解CPU的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等组成部分,理解流水线技术,熟悉各种寻址方式,以及RISC和CISC的区别,这些都是考试的核心。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多做练习题,凭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找到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训练,分析出题规律,把握考试重难点。参加讨论组或者找导师指导,帮助解决困惑,提升学习效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综合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