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化学工艺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七月份开始准备的,使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参考资料。 很多人建议政治从九月开始准备,我并不认同。如果你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一下手就能高效率学习,九月准备的确可以。但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尤其对于高中是理科同学的,政治理论晦涩难懂,及早准备无疑能增加胜算,也可缓解后期专业课带来的巨大压力。 七月到九月一直在啃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基本是看完一章之后做一下1000题中对应的部分。由于暑假在家学习,这个过程效率很低,因此耗时较长。一遍过后基本了解了政治的脉络,但是基本没什么印象。 十月出了肖秀荣《知识点提要》,较之上一本薄很多,内容更为精华。第一时间买下并开始精读此书,读了大概三遍左右,水平明显提高。十一月使用肖秀荣最新的《考点预测(背诵版)》,是小册子,先精读,再挑重点背诵,翻看不知多少遍。里边很多论述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时代化处理,很实用。 十二月,各种模拟题。肖秀荣的八套题、四套题,任汝芬的四套题,蒋中挺的五套题,全都买来参考。个人认为任汝芬的四套题不实用,和考研出题不是一个套路。肖的八套题和蒋的五套题我只做了选择题。这里边肖的四套题水平最高。另外,时事政治选择题,我认为靠模拟题里边的这些足够了,我单独买了一本时政,感觉用处不大。 我复习的教学楼一二层都是自习室,到考研前夕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外边拿着肖《四套题》的答案狂背,剩下的就靠运气和积累了。政治从9月买书,一直没作为自己的重点,因为专业课浪费的时间太多。一般都放在效率不高的时候做做题,做了一本任汝芬2,考前背了20天20题。就上考场了,感觉老师挺给面子。对答案的时候客观题错了不少,所以说主观题老师挺给面子。总结一下:政治不能决定生死,要注重投入产出比,总分才是王道。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出题是一年比一年难了,总体而言复试时还是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多做些难题,对考试心态有好处。7月开始做李永乐全书,两个月看完复习全书。九月份做660,每天做高数10选择+10题填空+代数10选择+10代数,订正,就这些,算二轮复习吧。之后就是每周2-4套卷子配合张宇一千题,随着张宇8套张宇4套,李永乐8套相继出来,就到考试时时间了。效果还好,投入时间较多。
考研英语方面:
说来惭愧,我的英语基本是裸考的,到了10月份不太放心,就买了一本张剑的黄皮书,只挑着做了一遍真题的阅读,背了几篇作文,虽然也买书了但是没有来得及看完。帝都的公共课向来是比较压分的,这个成绩初试排名还算靠前,但是也够丢人了。辅导书:《恋练有词:2015考研词汇识记与应用大全》、《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英语一历年真题》、《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英语二真题仅做参考,毕竟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还是有一点类似的,没有时间英语二就不要做了,以英语一历年真题为准)7月复习刚开始,就背单词,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单词背了一遍,过程很枯燥,我之所以选用的小本单词书,是因为怕大本的把我吓到了,太厚了。必考的总共50章吧,每天两章,也就是今天不仅要背诵两章,并且复习前面的所有章节,10章为一个阶段,背诵到10章后,花一天时间复习这十章的单词,再背接下来十章时,就不要在管前面的十章了,不然会越累越多,搞得你放弃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基本的物理过程,如流体动力学、传热、传质等。这些概念不仅理论性强,需大量的计算练习。所以,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我建议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比如先理解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再研究传质过程中的扩散理论,掌握传热的基本定律。每个章节都应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这样既能增强理解,也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题是检验理解的最好方式。化工原理的习题集是必不可少的,每做完一题,都要反思解题思路,看是否真正理解了背后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对复杂的问题,要尝试多种解法,凭比较找出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历年真题的训练也是极其重要的,它们能你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提高答题效率。
再者,实验是化工原理的实践部分,不容忽视。尽管可能没有实验室条件,但凭阅读实验报告,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这对培养实验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帮助。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定期一起复习,互相解答疑惑,共同进步。你会发现,有些难题,别人的一句话可能会你豁然开朗。
保持耐心和毅力,这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关键。化工原理可能一开始会感觉抽象难懂,但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就会发现它的规律性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