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推荐资料包括《大纲解析》、《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肖秀荣的时事政治以及他的8套卷和最后4套卷。大纲发布后着手准备也完全来得及。花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仔细阅读大纲解析,并配合每章节完成对应的《1000题》。第一轮结束后,可浏览历年真题,侧重练习选择题,对论述题有个大致理解。接下来的二刷依旧以大纲解析和《1000题》为主,条件允许的话,考虑添置《风中劲草》进行背诵,这本书实际上是政治红宝书的精简版,是否购买视个人需求而定。接着,按时序学习时政内容,不断做模拟试题。政治复习至少需两轮,时间投入会逐渐增多,最后阶段要大量背诵模拟题,确保考试时能有充足论据。特别提醒视力不佳或写字较小的女生,在答题时尽量书写清晰,加大字距和行距,既让阅卷老师看起来舒适,也能在有限的字数内展现出更多的内容,节省时间和精力。
考研数学方面:
大约3月份开始正式复习,一开始看课本,选择性做课后题。过了一遍之后,发现巩固的不太扎实,于是开始看课本和本科笔记,并开始做1800题,这个时间比较长。大约用了两个月。基础强化全部完事之后,大约已经十月中旬了,此时1800题大约做了三分之一(我承认题目做的有点少,大家还是多练些题,提高正确率)。十月中旬左右,开始做真题。严格限时,规范评分,及时分析,查缺补漏。难度不大,比平时做的题目简单。但此时暴露出一个问题,有的会做的题目做不对(望大家以我为鉴,平时还得多练习,养成好习惯)。很多同学过于重视真题,想着多做几遍。但我认为大家还是不要期望太高。一来再做几遍,可能不会有实质性效果,二来每年真题考察的知识点真的很少,全面按照大纲复习巩固好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大家可以提前研究一下近两年真题,一开始就适应这种风格,受益无穷。12月的时候,真题基本上做了一遍,留两套最后做。后期买了套模拟题,难些,不过不用太纠结对错得分了,最后阶段心态很重要。忘了说一点了,就是要养成做笔记和及时总结的习惯。我的数学知识点笔记是四大本,最后将数学核心知识点全部浓缩到三张纸(用了我一周的时间),基本涵盖了所有考点。
考研英语方面:
楼主的英语一直不算强项,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重视过英语,总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月份的时候,楼主已经把考研核心单词背过一遍,单词推荐俞敏洪编著的小红书,以及何凯文的《必考词汇突破全书》,背单词是每天的必修课,开始的时候或许很慢,一天背诵50,慢慢的一天100,200,到后期就很快了,三天就能把核心词汇过一遍。(一定要把容易忘记的单词拿个小本摘抄下来,反复背诵,直到完全记住)不需要把单词书上的所有单词都记住,把核心单词都搞懂就够用了,当然基础好的话就接着往后背。历年真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提升成绩的关键,留近两年的真题复习后期做模拟考试,其他的要多做几遍,要把多有的单词长难句搞懂.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水文学”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水资源。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水文循环原理是基础中的基础。你需深入理解大气降水、蒸发、径流形成等过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对水文统计部分,如频率分析、随机过程理论等内容,一定要熟练掌握。这部分常常涉及到数据处理和概率论的知识,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特别是洪水和枯水期的频率分析,是考试的常考点,一定要多做练习,熟悉各种分布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再者,流域水文模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土壤水分平衡模型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水利工程问题的重要工具。理解并能够构建和运行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水文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
了解和掌握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水量平衡计算、水库调度、灌溉排水设计等,这些都是工程水文学实践性很强的部分,要求能够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方式。理论学习要注重理解和联系实际,尽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凭做题和模拟实验来巩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好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多种学习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很重要。制作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凭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来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