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率的学科,意味着我们只需投入少量时间就能取得可观的成绩。去年,我从7月才开始复习政治,9月至10月期间,我重温了课堂笔记两次,大约每天花费半小时。进入10月,我启动了1000题的练习,到11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半的刷题。随着肖八的发布,考虑到其精炼且时间紧迫,我没再重做1000题,而是直接专注在肖八的选择题上。(我没有专门背诵大题)肖八的选择题至关重要!每次完成一套试题后,我会将那些不熟悉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利用餐后休息时间随时复习。我发现这种高频回顾的方法非常有效!起初,我平均会错5到6题,得分稳定在30多分,但做到第四套时,成绩基本保持在40分以上。12月初,肖四问世,这也是必背的内容!肖老每年差不多能预测中3道左右的大题!肖四的答案较为复杂,需要自行梳理。最初,我大约花一个半小时来背两道,熟练后,每道题仅需35分钟。虽然我只完整地背诵了一遍,但在考场上答题却感到相当流畅!
考研数学方面:
自己的数学正式开始复习是在三月份开学后。在三月到七月中旬这段时间里我主要是以打基础为主,我个人觉得在这段打基础的时间里切忌快,千万不要和别人比速度,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把基础打牢即可。数学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拉分太厉害了。好多人都说课本要多看,但是我认为把定理和例题看会了就行了,不用非得弄懂定理是怎么证出来的,浪费时间而且偏离考试方向。要把复习全书至少做两遍,第一遍每道题都做,第一遍做的时候会感觉很多都不会,没关系,刚开始都那样。要结合最近三四年的真题题型来做题。真题要做两遍,特别是近几年的题型要多研究。
考研英语方面:
提及背单词,这是一项熟悉至极的任务,但许多人直至考试前夕也无法完全掌握核心词汇。记忆单词无疑需要坚定的决心。让我分享一下我的单词学习步骤。我会在背诵新词后的第1天、第2天、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再次温习它们。首先,我自己设计了一份日程表,列出每日需攻克的单词列表。起初,进度缓慢,每天只能消化2个新的列表,即便如此,任务量依旧繁重,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增加到每天需要复习7个列表!在这众多列表中,只有2个包含新词,其余全是复习旧知。许多人在刚开始背单词时容易陷入误解,比如我使用了新东方出版的无序单词书,有些单词可能有七八种含义,还有各种常见搭配。初次接触时,不必深究细节,你的目标是在看到单词时迅速联想到其主要的中文释义(不必全部,一到两个主要意思即可)。单词的记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反复回顾来巩固。在上述的复习节点,你可以遮住中文意思,尝试根据英文单词回想中文含义,若无法想起,可以做标记,逐步累积词汇量,每个单词的理解也会随之丰富。当然,仅背诵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当你完成一轮单词书后,会发现自己遗忘了许多,即使之前已间隔数日进行了复习,这也是正常现象。然后开始第二轮,遵循相同的方式,唯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轮可能每天学习2个新列表,第二轮则需提高速度,具体数量因人而异,我在那时能完成每天5个列表,有时则是3个。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至关重要。你需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有深入的理解,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地壳的基本特征和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环境科学框架的基础。
环境问题的关注点是课程的核心。从全球变暖到污染问题,从资源枯竭到生态破坏,你需能够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理解其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要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因这会是考试中的热点。
再者,环境政策和法规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了解国内外的主要环保法律法规,如中国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国际上的京都议定书等,能够帮助你理解和评价实际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笔记和归纳是关键。每读完一章或一个主题,尝试用自有的话概括主要内容,形成思维导图,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及时弥补。
案例分析是环境科学中的一大特色。凭研究真实的环境问题,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一些典型的环境事件,比如马拉开波湖的富营养化,或者中国北方的沙尘暴,进行深度分析。
团队学习和讨论同样重要。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分享知识点,不仅互相激励,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