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课程没什么兴趣,因此经常缺席,但我会在空闲时阅读报纸和新闻,保持对时事的关注。我从9月份大纲解析发布后才开始复习政治,主要参考资料是大纲解析以及强化辅导班的材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任汝芬系列书籍,实际上,虽然我确实浏览过那些书,但我认为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无需在这上面投入过多精力。我认为应该将大量时间集中在能提升分数的优势科目上,而对于不太擅长的政治科目,只需适度学习,避免成为负担。大纲解析全文字的特性虽无明显重点,但却适合我边读边做标记的习惯,我倾向于在书上记录个人理解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各个章节的架构,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以个人化的视角来复习,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同时结合强化班教师强调的重点考点,可以使我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无疑是数学,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尽管我不推荐每个人都效仿,毕竟每个人的状况各有差异。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学的关键性,当专业课程分数相差无几时,数学往往是决定初试整体表现的关键。复习的核心是基础知识,我个人极力推崇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它涵盖了考点详解、章节精讲和例题剖析,应有尽有。在使用这本书时,我首先通读了一遍,边看知识点和例题,过程中以教材为辅助,碰到疑问或难题再查阅教材,这种方式可能有些反常规,但我发现效果尚可。不过,我还是建议遵循常规路径,先阅读教材一遍,仅此一遍,随后充分利用这本全书。第一轮结束后,我亲自动手重做了一遍所有例题,记录在一个练习本上,这个过程暴露了我的一些误解和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后续重点复习的精华,务必整理出来。对于《基础过关660题》,我确实完成了,且投入了不少时间。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我认为其效益有限,大约70%是基础题,其余20%-30%难度较高,或是需要特殊解题技巧,或是涉及罕见的知识点,解答起来耗时较长,适合作为扩展训练,但不宜过度沉迷。此外,我还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用于模拟测试,大约在最后一个月,我从2005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要注意的是,2007年前的题型与现在有所不同,较为过时,所以实际的真题训练可以从2007年开始。每次模拟我都严格控制时间,限定三个小时必须结束,起初总会有一两道题未能完成,但随着熟练度提高,渐渐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大二上学期考完四级,下学期考完六级,本想好好玩一会,但看到同班的六级考590的同学拿起考研单词上课背记的时候,就忽然不淡定了,于是决定买来单词书背单词了,我买的是新东方的单词书,属于便携本,很小,我觉得单词就是知道意思就够了,认识就好了,所以不太重视它的详细解释例子什么的,需要注意的就是拿上一本单词书,一定要一背到底,没有5,6遍不算背了,但每次重点都不一样,前几次扫盲,后几次重点背诵新单词,做上记号,这样效果很好,要不然你很可能会一直停留在a,b部分,也很伤动力,所以一定要坚持每天30分钟单词背诵,不一定非要在固定的时间,可以打散在各个时间段,比如在餐厅吃饭等午饭的空隙,睡觉前的时间等等,只要你想背,时间还是很多的,背单词可以贯穿你整个英语学习阶段,甚至在你上考场的前一天,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坚持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系统分析、设计和优化等多个方面。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首要任务。比如,线性系统、稳定性、反馈控制等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初期,我会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定义、定理都仔细研读并做笔记,确保理解无误。
深入理解系统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还是根轨迹法,都需能够灵活运用。我会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对这些模型的理解,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控制系统问题,如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根的位置如何影响系统性能等。
再者,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考试的重点。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等稳定条件需熟练掌握,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我通常会在理解了判据背后的物理意义后再进行公式推导,这样既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也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控制器的设计,如PID控制、最优控制等,需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工程思维。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我建议大家结合实例来学习,多做一些实际的控制设计题目,以增强应用能力。
模拟和数字控制的区别以及转换也是常考知识点。对这部分,理解其本质差异,掌握转换方法,如Z变换,是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定期回顾和总结至关重要。我会定期整理我的学习笔记,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也会利用在线资源,如Khan Academy、Coursera等平台的相关课程,它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解释和例题,对我理解复杂的概念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