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发展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我认为政治理论的选择题难度有所提升,论述题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显现出出题方向的变化,即避开热门话题,摆脱各种预测题的限制。对于选择题,建议仔细对照大纲来答题,认真完成1000题和肖秀荣的书籍,初次接触侧重于记忆,之后再做题,务必区分出自己不懂和理解错误的部分,以便后续复习更有针对性。肖秀荣的世界政治形势一书至关重要,同时别忘了考前的模拟训练。我从第一次备考中学到的教训是,不能过于依赖预测卷,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两门科目是必须要拿分的,只要你努力足够,肯定能过关。我后期训练时,能够迅速识别出文章中的考察点。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需要把握整体脉络,关注重要事件的意义和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虽然与史纲有些重叠,但视角不同,遇到难题时,不妨参考答案,将其分为两部分,大题要做好充分准备,今年许多人在这方面吃了亏...因为今年大题的命中率确实不高,即使押中了,也可能无法得分,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年考试时,自认为都背过了,结果却失利,除了历史题不太确定外,其他题目回答得井井有条,这是我想分享的经验。总的来说,付出的努力与收获成正比,不要沮丧,也不要幻想平时不用多练,考试时就能轻易猜中。不断总结,困惑的地方可以与周围的人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增强对选项考查点的理解,细节掌握得越精确越好。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练习,尤其是实战的真题。首要任务是通览所有概念,不明白的地方多看几遍,如果实在无法理解,不妨暂时搁置,继续学习后续内容。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变,或许在学习其他知识后,原本困扰你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数学基础部分,大致浏览一遍,而对于难以掌握的部分,则需反复研读2-3次,条件允许的话,再多复习几次。进入10月,应开始着手做真题,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尽量选择真题来练习。
我建议从早期年的真题做起,因为它们相对简单些。刚开始时,不必急于计时,毕竟初学者需要适应。随着熟练度提高,逐渐加入时间限制,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考试的状态中。每套真题完成后,务必深入剖析错误,辨别是运算错误还是知识点的盲区。若是知识点问题,不仅要修正此题,还需寻找同类题目练习,直到彻底掌握该知识点。若归咎于计算失误,要审视是否频繁出现此类错误,若有,可能存在计算方法的误解,同样需要通过额外的题目来纠正。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没有做任何模拟题和押题卷之类的,直接做真题,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单词背着背着,慢慢你会对单词类型有一个大体框架的。英语阅读真的很重要,因为分值高,96年开始吧,一直做到去年,这样算起来,真题还是少,所以要珍惜,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隔几天天做一套或者一天2篇之类的,具体自己视情况而定,最开始可以不用掐时间吧,因为也是刚开始,肯定对于考研英语的答题手感啊之类的,都不会太好,反正我记得我刚开始做第一篇的时候,只对了一个==,阅读做完了一定要批改,无论对错,最好是加上自己的笔记吧,总结一下出题的套路,同时记得标记出文中不认识的单词,第一轮复习的时候都要看看解答,培养一下解题思路,刚开始都不顺,慢慢会越做越顺手的。如果阅读练好了,新题型翻译这些的,都不用担心,做真题练手即可,所以说阅读才是重中之重,请一定好好复习。作文因为没有时间再去复习,考试的时候明显感到了手生,这样很不好,大家还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作文也需要好好复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在复习时,要理解并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也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需大量的记忆和理解,建议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则更侧重于个体决策,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博弈论等。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必须深入理解。垄断、寡头、竞争市场的特征及价格决定机制要熟练掌握。效用理论、成本理论、生产函数、市场失灵等内容也是常考点。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构建自有的思维框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提高记忆效率,也能提升解题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应用”是最有效的策略。阅读教科书,理解概念和理论,凭做题来实践应用。厦大的试题通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关注时事,理解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能够帮助你在答题中展现出深度和广度。
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是非常必要的。你创建一个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把每个章节的重要概念、公式和例子都归纳进去,这有助于巩固记忆,也有利于在的冲刺阶段快速复习。
在考研路上,坚持和毅力同样重要。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时间,避免临时抱佛脚。遇到困难,寻找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教,多角度的理解会更有助于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