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与系统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一开始就感到独自背诵政治缺乏明确目标,于是我自己购买了教育部门出版的《大纲解析》。初次阅读时,配合老师的课程,我大约一两天读完马原和毛中特的一章,尤其是毛中特的五到七章,这部分我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期间专心摘录关键知识点,进度确实较慢,每天投入近三小时在政治学习上。每看完一章,我会完成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作为巩固。
接下来,我转向史纲和思修的学习。史纲用了大约三四天时间,而思修则在专心致志的一天内完成。这两部分我没有做笔记,而是直接在书中标记重要内容,因为主要的难点和重点集中在前面两个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较简单。补充一点,书中的第五部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第一轮复习时,我不涉及大题的准备,因此忽略了练习册上的简答题。
到了第二轮复习,效率明显提高,我对照笔记,关注书中的标注,继续练习选择题,每天花费约两个小时。此时,我们仍未开始准备大题。这时,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发现它对提升选择题能力非常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我于八月初启动数学复习,首阶段持续至九月中旬,主要工作是重温考研期间的数学笔记及全面复习教材的第一轮。笔记涵盖了课本的基础概念,学习数学必须深入理解课本,确保掌握大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实际上,考研中的大多数问题都非常基础。在复习全书中,我坚持独立完成每个题目,用卡片遮住答案,无论会做与否都会做标记,以便为后续的二刷做准备。遇到完全无从下手的问题,我会暂时放下,次日再攻克,直到理解解题方法和涉及的概念。进入十月份,开始了全书的第二轮,依然从头至尾过了一遍。第一遍能解答的题目,我仅列出大致步骤,未解出的则详尽重做,大约在十一月上旬告一段落。第三轮,我配合课本梳理知识点,并开始做历年真题,可惜时间紧迫,只来得及做一遍,让我稍感遗憾。之后,我还尝试了合工大的五套题,但个人觉得帮助有限,而且仍有错误。转瞬即逝,考研的日子已近在眼前。建议大家:数学是决定分数的关键科目,务必制定好复习计划,确保每天都能有所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我没怎么背过,我同学都用的是那本乱序的单词,一直背到考试之前,一遍一遍又一遍,把书都看的起毛了。我只背过黄皮书赠的那本单词,也只背了一遍。我把十年的真题打印出来,调大行间距,早几年的真题只翻译不做,后几年的真题先做在翻译。把真题出现的生词都记到小本上,有时间就看一眼(但是好像我一直没时间)。不过我最巅峰的时候,前五年的题没有一句话不会翻译。再说阅读,我买过张剑的黄皮书,我字典用的业界良心柯林斯双解,自己翻译完一篇文章之后再和两本书进行对比,你就发现张剑有些翻译比较牵强,但是,张剑的翻译是分成左右两栏,左边原文右边译文,之后是本节内容的分析,对比阅读比较方便。我是把十年真题打出来,边做边翻译,对我而言两本书没什么太大差别,随便一本就可以,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用功。作文一定都是提前背的,到时候考场上现写真的写不出来。准备大作文小作文各十篇,背到滚瓜烂熟,到时候才能有话写,注意是滚瓜烂熟,只背一遍还是写不出来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是基础中的基础。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电路问题的基石,一定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对直流电路的理解,要能够熟练应用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来简化复杂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的学习则需掌握复数的概念,理解阻抗和导纳的含义,并能用它们处理含有电容和电感的电路问题。
半导体器件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从PN结的工作原理到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再到MOSFET的运行机制,这些都是电子线路设计的基础。理解这些器件的工作原理,帮助更好地理解电路的行为。
再者,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包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是电子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够按需求设计和分析逻辑电路,熟悉常用的集成电路如74系列和4000系列的功能和使用。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书本知识是基础,但凭动手实验,更直观地理解电路的运作。尝试自己搭建简单的电路模型,比如RC滤波器、放大器等,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做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无论是课本上的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应该认真对待。遇到难题不要急于求解,是应该先尝试自己分析,再查阅资料或教他人,这样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持续学习和自我挑战是关键。电路与电子线路的知识点繁多且深入,需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拓展自有的知识面,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