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学科时效性强,尤其注重短期内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无需提前过多准备,关键在于后期的集中学习。我个人在八月中才启动政治复习,一头扎进肖秀荣的厚书之中,随后做练习题却常常困惑不解,成效甚微。我推荐的方法是,针对选择题部分,先通过听课大致了解课程框架,再大量做题来熟悉其思维方式。当你积累了足够的题目,就会形成对政治的独特感知,即便遇到不熟悉的题目也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解答。至于主观题,可以在后期聆听教师讲解,掌握常考知识点,再将肖秀荣的四套卷深入背诵,这样应对大题就没有太大困难了。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期间,我的数学成绩相当理想,同时我对这个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启动了数学复习计划。我首选阅读教材,不过并未完成所有课后练习题,因为数量庞大,我觉得有些繁琐。我倾向于深入理解每一个定理和定义,习惯于看完一章节课本后,配合完成一章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因此,在暑假来临之前,我已经几乎完成了整本书的复习。暑假期间,我专注于《基础过关660题》和《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的训练。开学后,我尝试了几套历年真题,并能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完成,这让我感到挺满意的。于是,我减少了数学的复习频率,偶尔做一些真题的部分题目。到了十月份的国庆假期后,我开始挑战颇具名气的400题。遇到难题时,我会花费将近三个小时去解答,虽然过程中有些挣扎,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我通常花两个小时草草地解答后便结束了。第一次做400题时我没有全力以赴,等到题库耗尽后,我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投入了更多的专注力。
考研英语方面:
自八月暑假期间起,我专注于撰写作文,大约全力以赴地完成了30篇左右。自我感觉准备得相当充分,然而在实际考试中却表现欠佳。关键症结在于草稿环节,平日练习时忽视了控制打草稿的时间,结果在考场中发现时间流逝过快,导致心态失衡。因此,我建议各位在日常练习写作时也要设定时间限制,避免滥用时间,这确实是个应改正的不良习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经济学学习的基础。经济学原理中涵盖了许多核心概念,如供需理论、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因它们构成了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石。对每个概念,不仅要它的定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掌握模型构建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供求模型、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以及IS-LM模型、AD-AS模型等宏观经济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帮助系统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尝试自己动手绘制图表,凭视觉化的方式加深理解。
再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在实际考试中,你可能会遇到需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题目。阅读并解析案例,参与讨论,甚至尝试撰写小论文,都是提升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你思考如何运用供需理论去解释价格变动,或者用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政策影响。
定期复习和做题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回顾巩固记忆,防止遗忘。大量练习真题和模拟题,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试着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它既有趣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