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无需提前过多规划或投入大量精力,尤其是对文科生来说,更无须过分忧虑。我个人选择的是全套肖秀荣的教材,他的所有出版物我都跟进购买,大约共有十本。按照他的指导,政治学习会变得轻而易举。在暑假期间,即七八月时,我会完成一遍1000题的练习,并结合最厚的那本书进行阅读(大学课本并非必需)。接下来的时间里,主要是持续做题。最后一个月,重点是背诵他编写的精简版小书和最后四套试卷。文科生不需要过于紧张,因为考试内容主要涉及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理解答题方法和步骤就能应对自如。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试题颇具挑战性,颇有张宇风格。数学的核心在于稳固的基础,对于教材中的每一种解题技巧和问题,都应全力以赴地掌握。我个人研读的是张宇的高等数学,李永乐的线性代数,以及李永乐的全书。每位作者的书籍都有其独特之处,我将李永乐的全书通读了两次,张宇的高数更是阅读超过三次,李的线性代数也同样如此。从10月起,我开始做历年真题,每次得分通常都在130分以上。接着是张宇的八套卷和李的6+2,这些相当棘手,不需要严格按照三小时完成,遇到难题不必太过纠结,不懂的话直接查看答案。同时,我会匀出一些时间重温全书内容。随后,我完成了张宇的最后四套卷,难度颇高,但与今年的实际考题相仿。之后的真题,我以两小时一套的速度完成,因为很多题已在全书中练习过,所以分数可能不太准确。这段时间主要用来回顾错题和笔记。最终迎来考试,面对大题时,我感到困惑,许多题目束手无策。因此,减少错误至关重要。我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同时解决课后习题,从五一劳动节后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第一轮,包括课本和习题。全书我按照章节稳步学习,每个问题都要亲自动笔,理解并能正确解答,起初进度较慢,原计划9月前完成,实际延迟了一周。我想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它设计得很好,想要在数学上取得佳绩,至少要看两遍全书。9月完成全书第一遍后,开始了第二轮,直至10月中旬,期间穿插完成了660题,这些题侧重于概念和陷阱,难度适中,完成后有助于提升后期的冲刺状态。从10月中旬到11月初,我每两天完成一套真题,很快便完成了大部分真题,之后用一周时间归纳和消化错题。从11月下旬开始,我尝试模拟题,由于难度较大,初期倍感压力,但逐渐适应了这种强度。模拟题结束后,我再次回归全书,配合真题,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最后阶段做了两套模拟题作为实战演练。关于上述的时间规划,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适当调整。初期我每天大约花费半天时间学数学,后期则减至三小时,到了11月下旬,由于政治复习的需求,只剩大约两小时。总的来说,我通读了一遍课本,精读了三遍全书,两遍真题,一次模拟题,每次学习后都需要留出时间反思和找出弱项。
考研英语方面:
整个复习过程我都是分块复习的,先复习阅读,然后新题型,然后完型,最后是作文。但一直没有完整的做过套卷,虽然每一部分能把握好时间,但考试当天完整的做下来时间就不够了,完型没有时间做,题都没看,全部是瞎蒙的,大家一定吸取教训,不要无故失分。最后客观题扣了一分,还有18分来自翻译和写作。个人认为写作占了绝大一部分,完型和翻译倒不用刻意准备,历年阅读文章需要研究。我的方法是,每天一篇,首先计时做完题目。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我并没有写下来(觉得太浪费时间),就不会的句子在书中结合解析做出标注,不懂的单词也不要落下。如此研读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最后才是题目,错项和正确项都要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写作,遥想那些个清晨,朗朗书声在教学楼顶盈盈绕绕,三日不绝……其实我对写作已经比较重视了,奈何没有学好方法论,背过的文章就好比解放西的美女,只是当时觉得很美,到了考场一个都没有想起。至于练字,我也试过,也有模有样,只是考场时间紧张,原形毕露。如果要练,一定要提高速度,让它成为你的日常!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高分子化学,理解基础反应机理至关重要。这包括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不同的聚合方式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特别要关注的是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这些决定了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链结构。对各种功能化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也要有深入了解,例如接枝共聚、嵌段共聚等,这些都是设计和调控高分子性能的关键。
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高分子溶液、熔体、凝胶等状态下的行为。理解高分子的统计力学模型,如理想链、柔性链和刚性链模型,帮助预测高分子的热力学性质。掌握流变学知识,理解高分子在力场下的响应,这对实际应用中的加工成型非常重要。还要关注高分子的结晶、玻璃化转变等现象,以及这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并重。理论部分,要凭阅读教材和学术论文,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实践部分,尽量多做实验,亲手合成高分子,观察和分析其性能变化,这样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模拟工具,比如GROMACS、CHARMM等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也是理解和预测高分子行为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团队合作和科研交流也非常重要。参加研讨会,聆听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有的见解,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记得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这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