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中旬起开始投身于政治学习,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从七月下旬至九月底,我同步推进《1000题》的学习,每完成一个教学单元,随即配合练习题来加深印象。鉴于政治涵盖的记忆点繁多,对大多数初学者而言易忘,做题能有效识别关键考点或易混淆的部分。做《1000题》时,我倾向于不在书上直接写答案,以免影响后续的复习。我会在纸上记录答案,对照正确答案后,在书中标记错误题号,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复习划定范围。这一时期,我在感到其他科目疲劳时插入政治学习,以理解性记忆为主,较为轻松,起到了调整学习状态的作用。
进入十月份至十一月中旬的中期,我继续强化选择题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加入了《肖秀荣时政》。早上,我会固定花费一到一个半小时回顾讲义内容,特别是需要牢记的选择题知识点。晚上,我会留出半到四十分钟重做早前的错题,如果再次出错,则需深入剖析原因,熟记相关知识点。如此反复,选择题的掌握度显著提升。同时,利用《肖秀荣时政》稍作休息,书中的重点以黑体标出,其余辅助理解。时政书后的选择题也应完成,它们以专题形式呈现,有助于找准考点。
最后阶段是从十一月中旬直至考试,主攻大题,同时不忘选择题的考点记忆。大题部分唯有不断背诵,我主要精读了肖四和部分肖八,如果有余裕,多背一些总是有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参考的教材包括完整书籍(二战期间主要依赖个人笔记,未深入阅读原书),张宇的全部36讲,660题集,以及张宇的1000题。模拟试卷方面,我集中精力在张宇的8套卷和4套卷,李永乐系列的全套模拟,以及全真模拟400题,这些系列的质量尤为出色。其他品牌的模拟卷则参差不齐,难以一概而论。对于真题,我不再赘述,侧重精挑细选并深度解析,我采用的是张宇的真题大全解,虽然发现少许错误,但总体品质可靠。在两年的备考生涯中,我广泛涉猎了各种教辅材料,从流行的36讲,两本李姓作者的复习全书,到汤的高数讲义,再到专门讲解解题策略的书籍,如选择题技巧指南和其他各类解题技巧手册,无一不是我的学习伙伴。
考研英语方面:
翻译我在3、4月份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就买了《拆分与组合翻译法》,看看背背,在后面就没有再专门的复习翻译。我的感觉是,看完一遍后可能会提高一点,可是再多做题长得分也不会很多,不用花太多时间。我是9月开始看王江涛的作文书,然后先看历年真题的作文,有时间我就先自己写然后再看王江涛的解析,时间紧的时候我就直接背,但是我不是通篇全背。我会先把这些历年真题的类型归类,然后积累并背好词好句,等要考试的时候每个类型背了一个模板以及小作文的大致通用模板。其实作文要想拿高分还是重在积累,判卷老师看的卷子多了,你要是只会写模板不会给高分的,平时看到阅读里的好句子也可以积累,在套用模板的同时写出自己的风格。至于前面的完形填空,别花太多时间,性价比太低。每道题分值低,不如阅读题一个2分有价值。也是尽量理清文章逻辑,把转折性的连接词选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啥的,我都是凭感觉填。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是关键。环境学的基础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污染及其影响、环境系统分析等。这些知识构成了环境学的骨架,你需理解并每一个概念,比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等。我建议使用教材和讲义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料,辅以相关的教辅书籍或网络资源加深理解。
实验和案例分析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践。实验室操作如水质分析、土壤样品处理等,能够帮助你直观地理解环境问题。研究国内外重大环境事件,如酸雨事件、海洋污染等,你看到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关注环保政策和最新科研进展。环境科学的发展紧密跟随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了解最新的政策导向和科研动态,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成为你在考试中独树一帜的观点来源。你订阅相关期刊,或者定期浏览权威网站获取信息。
持续练习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帮助你熟悉考试形式,提高解题速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理解和改善共同的地球家园。这会给你带来更深的动力,也会使学习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