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复习不必过早着手,九月启动就足够了。我大约在九月下旬才开始接触,简单翻阅了一下大纲解析,随后便专注于后期的模拟试题。我认为肖秀荣老师的最后四套模拟卷质量不错,同时也推荐他的那个关键知识点浓缩本(名字记不清了)。在此提醒各位,别再迷信政治客观题有什么特定的答题规律。考试结束后,时间充裕,我将单选题的答案核对,试图找出模式并修改,结果却适得其反,原本答对的题目被我改错了,教训惨痛。对待政治科目不可掉以轻心,虽然有人声称未经准备也能达到五十分左右,但我认为若想取得理想成绩,特别是在申请顶尖大学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成为短板。政治达到及格线容易,但要拿高分却颇具挑战性。选择题是关键,因为大题的得分差距不大,多数人都会背诵肖四肖八,但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所在。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的时间最多的一门科目,甚至比专业课还要多,当然我并不建议大家也这么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确实差别很大,我只是想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在专业课分差拉得不是很开的时候,数学决定了你初试的总体水平。复习最重要的也是基础,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个人认为必不可少,考点要求、章节内容精讲、例题分析,该有的都有。在全书的使用上,我先是完整地看了一遍全书,知识点和例题都是看,我在看的过程中把教材当作参考,遇到疑点难点再去翻教材,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但我觉得效果还可以,不过建议大家还是按照基本的步骤,先去看一遍教材,一遍就够了,然后好好利用全书。我在看完一遍之后,自己动笔又把所有例题独立地做了一遍,写了满满一个练习本,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学习难点,这些成了我之后反复查看的精华,一定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关于《基础过关660题》,我也做了,而且花了挺长时间去做《660题》,效果是有的,但我感觉作用有限,《660题》中大概70%是基础题,还有20%到30%是比较难的题,要么方法不常见,要么知识点生僻,做起来比较浪费时间,作为一种拓展练习是可以的,但花在上面的时间切不可太多,当然,数学我也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同样是作为模拟自测,我到大概最后一个月开始做的数学真题,从2005-2019年,每一年的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这里提醒一下,2007年以前题型设置和现在的不太一样,比较陈旧,因而实际上真题练习从2007年开始即可。我每次模拟都是严格划定时间,3个小时做完停笔,最开始的时候总有一两题做不完,不过熟练之后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吧,我对于每套卷子的要求或者说我笔记中整理的内容包括:第一,弄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错了,是有不认识的单词,还是认识单词却误解了文章的意思,又或者是自己代入了主观视角,没有从作者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第二,有哪些单词属于“熟词生义”;第三,常见的长难句套路有哪些?比如当你遇到一堆“of”的时候,不要被它花里胡哨的样子吓到,沉下心来从最后一个of逐前翻译;第四,有哪些优美的句段可以应用在作文中?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学好结构力学A的基础。结构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性,包括静定与超静定问题、梁、桁架、拱等基本结构形式的受力分析,以及应力和应变的计算。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尤其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知识。
掌握基本解题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力学A的解题通常涉及图乘法、虚功原理、位移法、影响线绘制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需在实践中不断熟练,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升。要注意理解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这对解决复杂问题尤为关键。
再者,结构力学A并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实验和案例分析同样重要。凭实验室的操作,直观感受结构在荷载下的行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阅读和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结构力学A的学习,我建议大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教。利用好网络资源,如Khan Academy、Coursera等平台上的相关课程,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团队合作也很有益,大家互相解答疑惑,共享学习心得。
在复习阶段,我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回顾巩固知识点,并进行模拟试题的训练,以此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做题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