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9月中下旬才开始政治的复习,原谅理科生的我基础太差,用了好久仔细看了一遍肖秀荣的详解,还是看的云里雾里的,像大多数前人一样,我也不推荐大家过早的开始复习政治,和英语不一样,政治前期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死记硬背,大概知道个主线就好,但最晚9月也要开始了。然后我便开始进入了刷题状态,通过题目记背知识点其实就基本足够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那些老题库的东西用处并没有那么大,所以时间还是要合理运用。我把肖1000,风中劲草以及大纲的选择(尽6000题)都刷了两遍,错题又刷了1遍。再加上后期各种押题卷,肖4肖8,任汝芬,阮晔什么的我也都做了,但是真到战场上你会发现还是有疏漏。总体来说,你应该做的是,基础,找一两本基本就够了,千万别太多浪费时间。然后紧跟当年的政治报告!说三遍!!!最后大题背题为主,答题方法为辅。在这我分板块给大家梳理一下:马哲 理解为主,概念最重要 我报了班,有老师带我。选择主要是以理解概念和原理为主。大题方面,给大家的建议是,把大点能背的都背下来。也并不多,而且都是一些套话,比较相近,每年就考这些,。而且这道题应该是拿分点,争取不要丢分。大家大题的复习往往都是最后一个月狂背各种押题卷,但是你到时候会崩溃,因为太多,又时间太紧,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把哲学早早背完,会轻松很多。答题时,先写原理再分析材料,几道题书写基本都是这个套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准原理,那怎么办?多看题肯定有用,去挖关键词,找出题人的提示点和题眼。再有一个就是刚刚说的,再去审视下原理的概念,或许你就知道为啥你说的这个原理不适合这里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集中精力复习的是数学部分,几乎研读了全书七次之多,660题完成了双轮,全真模拟400题也做了两次,真题同样重复了两次,还攻克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题目一次。在最后的二十天里,我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回顾。然而,今年的数学难度明显提升,所以大家必须认真对待模拟试题,不能期望像过去那样,认为16年难了,17年就会简单。要知道,在考研中,数学表现优异通常意味着总分也不会差。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做题,找出自己的弱点并总结经验,然后再继续刷题。实际上,当全书看到第三或第四遍时,应对真题已经绰绰有余。不过,提升解题速度和精确性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务必多动手实践,遇到困难时与同学探讨,绝对不可忽视数学的重要性。我没有看课本,而是首先快速浏览了张宇的18讲以了解基本知识点,没有立即做题。接着,我使用了李开元的那本粉色封面的教材(这本教材真的非常实用,至少对我来说非常适合)。
考研英语方面:
建议尝试何凯文的长难句教程,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全面,选用的例句都摘自历年真题,极具价值。然而,由于个人时间紧迫,我没有来得及完全研读,书籍依旧崭新如初。对于我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其实并无特殊的秘诀,就是通过不断练习历年真题来提升。大约九月起,我开始了从1997年至2014年的真题训练,预留了最后几张用于考前调整状态。基本上,我会每天完成一套,不过跳过了写作和翻译部分,并严格控制时间计算分数。我使用的黄色封面的真题集解答非常详尽,做完后我会仔细研究其翻译和句法分析,尤其是长难句的部分,每个题目解析也十分透彻,这样下来,我在长难句翻译和理解上的困扰大为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真题结束后,直至考研前夕,我一直购买各类模拟题以保持阅读和完型的手感,比如王江涛和何凯文的,几乎市面上主流的模拟题我都做了,通常每隔一天就会完成一套,确保每天都投入一定的阅读和完型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是首要任务。这包括但不限于力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学基础等。这些知识点是构建整个机械系统的基础,需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各种常见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例如齿轮、轴承、连杆、螺纹等,这些都是实际设计中会频繁遇到的部分。对每个部分,不仅要知道其工作方式,还要能计算其性能参数,如强度、刚度等。这部分的学习凭做大量的实例题来强化理解和记忆。
再者,机械设计中常常涉及到材料的选和热处理工艺,这也是考察的重点。需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如何按工作条件选合适的材料。对热处理工艺的理解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材料性能的变化。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好的策略。理论知识需凭大量的习题去巩固和深化理解,实际的设计问题则需动手解决,这提高应用能力。我推荐使用教材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并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结构,这样既能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又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共享学习资源,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论坛、学术网站,也是获取新知识和解题思路的好途径。
复习过程中要定期回顾,不断梳理知识框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易混淆或难理解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地反复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