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水利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理科生,政治考的不好,我就随便聊聊吧。政治我是从9月份才开始的,到后面真的是很捉急啊!我刚开始的时候就看大纲,然后就是边看大纲边做肖秀荣的1000题,顺便把1000题上的题目都标注在大纲上,之后1000题第二遍,一边背小草,一边看真题,到考试前就是肖8肖4,如果到时候有时间的话,不同的版本的押题卷子都可以拿来做做,整合归纳大题。最后还是建议不擅长政治的童鞋早点开始复习,不要像我一样到最后时间不够用了,搞得很慌张.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的考研复习侧重于教材,但进度缓慢,一接触到历年试题就感到非常沮丧。之后,我转向了复习全书,选择了北京大学出版的那本粉红色的版本,内容丰富且讲解详细。对于高数和概率论,我依赖这本书,而对于线性代数,我还额外配合了李永乐的资料。推荐大家在期末考试前启动全书的学习,并在暑假期间持续跟进。设定一个时间目标,希望你们能在强化阶段开始前完成全书的第一轮复习,这样才能确保强化阶段的效果,否则基础知识不牢固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有三个关键要素:理解定义、拓宽思路和扎实计算,这三点缺一不可,因为它们是高效解题的基础。值得庆幸的是,我在这些方面有一定优势。除了教科书,我还有一本专属的错题集,整理了相关的知识点、易错点以及我对某些概念的日常领悟。如果你们有空余时间,也建议这样做,这对提高最后的成绩大有裨益。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一直采用分模块的方式复习,首先专注阅读,接着是新题型,再来是完形填空,最终才处理作文。然而,我没有全程模拟真实考试来练习,尽管我能妥善管理每个部分的时间,可到了实际考试那天,我发现时间严重不足,以至于完形填空来不及做,我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只能随意猜测答案。你们千万别重蹈覆辙,别让分数白白溜走。我的客观题只丢了一分,剩下的18分主要失在翻译和写作上。我认为写作占据了大部分的分数,而完形填空和翻译则无需过分操心,多研究历年来的阅读理解文章会更有帮助。我的策略是,每天都坚持限时完成一篇文章,随后逐句翻译,虽然我没把翻译内容写下来(觉得这样做效率低),但我会在书上标记出我不懂的句子,并且查阅解析以理解生词。这样的深入学习大约需要两小时,最后再仔细分析题目,无论是错误还是正确的选项,都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到写作,我记得那些清晨,我在教学楼的顶层诵读,声音回荡,仿佛三天都未曾消散……事实上,我已经很重视写作了,可惜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记忆中的优美句子就像解放西路的美景,当时觉得惊艳,但到考试时却一片空白。至于书法练习,我也尝试过,起初还行,但在紧张的考场上,我的字迹就暴露了原形。如果要练字,务必提升速度,让它融入日常生活!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土力学是一门将地质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探讨土壤的性质、行为以及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我看来,掌握土力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应用。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至关重要,如土壤的颗粒大小分布、含水量、孔隙比、内摩擦角等,这些都是分析土壤稳定性和强度的基础。我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教材,凭实例解析来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掌握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破坏准则也是必不可少的。土体在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及其破坏模式,直接影响着工程设计。我通常会凭做习题和模拟实验,例如三轴试验,来直观地感受这些理论的应用。对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理解,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复推敲和思考。
再者,土力学中的地下水动力学部分也极其重要。如何处理土壤中的水分运动,防止渗透破坏,是土木工程中的一大挑战。我建议大家在学习这部分时,不仅要理解基本的流体力学原理,还要熟悉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土力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要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基础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还是地下结构的设计,都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我经常参加导师指导的项目实践,凭实际案例提升自有的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