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技术与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的选择题部分,确实需要认真对待。我在完成了1000题后,由于我的解题速度较快,我决定购买额外的习题集继续练习。每次做完题目出现错误时,我会利用书籍来标注相关知识点,建议每轮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便在后期复习时能清晰识别出薄弱环节。接着,我对错题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分析,并仔细回顾了一遍笔记,确保每个知识点至少过了一遍。到了接近10月底,我开始专注于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部分。
我想强调的是,在11月底之前,我主要精力放在巩固知识点和解答选择题上,大题的系统复习会留到后面。随着基础知识的扎实,做历年真题变得相当高效,通常在一个半小时内,我可以完成两年的选择题,对答案并进行分析。即使我在时政方面犯错,也没太大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多项选择题的分析。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起,我开始了数学的学习,重点是精编资料和母题,每个都研习了两轮。初次接触要点精编时,我先阅读教材,随后自我实践,遇到错误便立即订正,并在出错的地方做好显著标注。第二次通读时,我专注于理解各个知识点,并重做了第一次犯错的题目,将那些反复困扰我的问题整理进错题集,以备后续查阅。每种题型的不同解题策略、易犯错误的环节以及可能的陷阱,我都用笔记本详细记录,通过反复查看来牢记于心。到了十二月,我持续回顾笔记,不断练习,保持手感。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评估我的英文水平还算不错,因此我没有在这项技能上下过多功夫。大约在八月中旬,我开始了首篇考研阅读。接下来的一个月,即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我完成了150篇基础篇的练习,用的是十年前的版本,每天处理两篇文章,同时解决词汇问题,这样的下午时光便悄然流逝。进入九月中旬到十一月,我研读了张剑的真题集,并觉得颇有收获。到了十一月至十二月,我挑战了12年的150篇基础篇,设定每70分钟完成四篇阅读,错误率通常在1到6个之间,平均下来是3个,我觉得这个表现尚可接受。此时,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写作部分。在这个阶段,我对真题进行了第二次回顾(第三次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两次之后大部分答案已经牢记于心,但新词汇必须全部掌握)。最后,在十二月到一月间,我购买了《最后5套题》和何凯文的《最后8套题》来进行全面模拟测试训练。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力学基础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这个专业,它既是理论基础,也是实践工具。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涵盖了牛顿运动定律、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问题、振动理论以及流体力学等内容。
静力学是理解力的作用和平衡的基础。你需熟练掌握力矩、力偶的概念,以及如何凭受力分析解决复杂的平衡问题。在复习这部分时,多做实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需有较强的立体思维。
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是核心,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是解决动态问题的关键。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如动能定理、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振动理论的理解也很重要,包括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对流体力学,虽然在专业中可能不如其他部分直接,但它是航空领域不可或缺的知识。理解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熟悉流体静压强、流动速度、黏性和湍流等基本概念,以及伯努利方程的应用,这些都是必备的基础。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实验和案例分析同样重要。尝试凭实际例子来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比如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桥梁为何能承受巨大压力不垮塌等,这样既能增强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
持续的练习和反思是提升力学基础的关键。定期做一些习题,不断检验自有的理解,并在错误中找到提升的空间。与同学讨论,或者寻找教师指导,都能帮助你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力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