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精读完成后,开始刷1000题。我觉得自己比较健忘,所以我会在做每一章的题目之前,先看一遍对应的大纲解析(记忆力好的朋友建议挑战先复习三、四章解析,再刷三、四章的题)。每次单选多选都要做。做错的题号标记出来,每一道的知识点都用红笔划在大纲解析上。不要赶时间,一次做太多也没什么效果。第一遍完成以后,你会发现红笔和蓝笔的重合度很高,除了有些题目比较怪,从犄角旮旯找了句无关痛痒的话出题。这样你就知道重点在哪里了。做完以后,总结一下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变相考同一知识点的如有反复掉小坑的情况,要立刻回到大纲解析去反复看、理解、记忆。
考研数学方面:
在炎热的夏季,我的心态略显急躁,导致学习效果欠佳,每天大概只能专注学习七个小时。此时,我开始初次研读《全书》,进度显得有些缓慢,平均每日阅读10至15页。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例题和课后练习,我会先尝试解答,遇到困难则标出,理解答案后再独立重做一次。那些我认为有价值的题目也会特别标注。阅读时必须仔细,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例题或课后习题,每一道题都要彻底理解。如果《全书》中的内容难以理解,我会查阅课本或在线搜索,尽力弄清楚。这时还不需要建立错题本,因为几乎每道题都可能出错。到了八月初,《全书》进入第二轮阅读,重温前面的知识点,并着重标注重要部分。由于第一遍错误颇多,第二轮我主要专注于错题、未掌握的题目以及之前标记的重要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我先前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足,实战演练时真题得分也很理想,然而最终的考试结果却远远低于我的期望值。自我反思后,我觉得症结可能在于写作环节。我要提醒各位,写作绝对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融入到日常的复习计划之中。对于英语学习,我没有做模拟题,只专注于真题训练,再次强调,真题至关重要。由于时间紧迫,我只反复练习了两次。这两次主要针对阅读部分,它包含了五个小题,总计50分,其权重之大显而易见。起初,我每日处理一篇阅读,细致研究答案解析,摘录关键和陌生词汇,并在空余时间记忆。说到记单词,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来得及完整通读一遍《红宝书》,而是利用手机上的单词软件,在图书馆排队或早晨半小时里背诵,同时还会复习从真题中挑选的重要词汇。即使到了考试前一天,我还没能完成所有单词的记忆,但在实际考试中并未遇到太多理解难题。这完全取决于个人时间安排,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多翻阅几遍单词书自然更好。第二次做真题时,我会一次性完成整套试题,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翻译(作文除外),每周两套,完成后详细分析解答。其实考研英语阅读的部分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多练几次就能摸索出来。我的阅读通常会错三题左右,有些年份的真题甚至全对或仅错一两题,这样的准确率我已经很满意了。因此,我认为英语分数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作文,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切记!这是惨痛的教训!开始时可能会犯较多错误,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逐渐提升,不必过于焦虑。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数字电路》,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解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基础。你需掌握如何设计和分析这些电路,并能熟练运用Karnaugh地图进行简化。存储器和计数器等复杂电路的理解也不可忽视。在学习过程中,多做题,尤其是设计类题目,能够帮助你深化理解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我个人建议使用Altera或Lattice等 FPGA 软件进行模拟设计,这样更直观地看到电路的实际运行效果。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础,它涵盖了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于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性质,掌握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以及Z变换等工具的应用。特别是要深入理解系统的稳定性、因果性和频率响应等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定理的理解,不仅仅是记忆公式。我会推荐使用MATLAB或者Octave进行仿真,凭编程解决具体问题,这将极大地加深理解。
对两门课程,我都强烈建议定期复习和总结,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这将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害怕,积极寻找解答,无论是向老师教,还是查阅文献资料,甚至是在线论坛提问,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保持好的心态,坚持到底,你会发现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