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1000题,十月份开始做的,单多选同步。十一月看1000题的错题,知识点提要出来后,过了一遍,精讲精练我就没看了,太厚了,而且公共课要求不高。再后来就是八套卷,四套卷。八套卷做选择题,大题没有时间我就没看。四套卷我是最后两个星期才做,考前四天开始背大题,考前一天,才背了一套半,真的背到哭。背完第一遍已经11点,又过了一遍12点。我心态好一些,如果大家容易焦虑,可得稍微提前点。政治在去集训营前我一直都是在看网课,大概是从8月开始的,我听的文都蒋中挺的,政治这个你就是要找一个你能听下去的老师,你要做的就是先都过一遍,梳理框架,尤其是马原,要多想,练习题一定要做肖秀荣的1000题,做2遍,错题反复看。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次接触真题是通过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真题解析书,按章节逐步进行,并归纳每个章节中出现的各种题型,涵盖了2001年以来的所有试题。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真题练习,这回选用的是他们的试卷版解析,依照年份顺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来完成。同时,我又重新开始了以课本形式的真题训练。总的来说,我把真题完整地练了三遍。临近考试时,我就专注于回顾自己整理的真题类型和解题策略。我想强调的是,务必充分认识到真题的重要性,确保彻底理解近十年的真题,做到一眼看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流畅解答,这样你的数学成绩必然出色。强化阶段最好在9月中旬前结束,如果可以,一开始就立即投入数学的高强度复习吧。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普通,却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归功于一个秘诀——熟记阅读理解的真题。我认为这种方法有效的原因有三。首先,通过背诵阅读,我能掌握关键和高频词汇。真题是最具权威性的,超越任何教育机构的材料或单独的单词书籍。通过对阅读的理解,我们可以学到最实用的词汇,而不再需要盲目地去记忆那些厚厚的单词书中不确定哪些常见的单词或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单词书,它们是打基础的重要工具,而真题则是更为关键的部分。
其次,这个方法有助于解析复杂的长句。如果你看到的所有单词都认识,但仍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可能是因为缺乏断句技巧或是语法知识不足。此时,没有必要立即填补语法空缺,学会正确断句就足够了。而背诵阅读正强迫你理解每一个句子,久而久之,语感自然会提升。
再者,熟悉历年阅读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风格有利于整体理解。这些阅读材料通常直接摘自《经济学人》等出版物,对其文体和构造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提高你的理解能力。
我花费将近500字来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精读过去十年的阅读真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实现这一点并不困难,我每天早晨专心致志地背诵一篇,大约耗时一个半钟头。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内心深处坚信,只要完成了这40篇文章,英语就没有问题了。这种自我承诺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减少了我在英语学习上的焦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等内容。在理解上,你需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的基础,因环境问题是这两者的交叉产物。
在基础知识方面,重点掌握环境系统的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圈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系统,比如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排放、气候变化等。这些都是考试的常考点。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另一个重要部分。需熟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等,以及对应的环保技术和政策。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你,更需你能分析和评价其影响及应对策略。
再者,法规知识也是考核的重点。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以及国际上的环保公约,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都需有所了解。理解和应用这些法律,帮你从法律角度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
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采用“读-思-练”的模式。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理解并消化知识点;思考问题的本质,尝试用所学去解释实际的环境现象;凭做题和模拟测试来巩固和提升,尤其是案例分析题,能很好地锻炼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最新的环境科研动态和政策变化也非常重要,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帮助你在答题时体现出对环保领域的敏感度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