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电子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1000题和精讲精练第一遍结束之后,我就开始了研究真题,每套卷都有认真做,掐着时间做,选择题不耗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就可以把题目全都做完了。通过研究真题我发现有很多知识点还是混乱不清,就又把大纲解析看了一遍,1000题又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1月中旬了,我买了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提要开始了政治背诵。由于有前面两遍的基础,背起来就轻松很多,有时候也不可能要求每句话都记牢,有一点印象就过了。从十一月中旬到12月中旬,政治复习就是背诵和做题的过程。上面所写的8套卷和10套卷都是在这个时候做完的,力荐肖的8套卷。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方面:主要死磕李永乐老师主编的《复习全书》,我重点时间用在高数部分,因为考研数学中高数占得分值最大,而且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都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跟着老师一步步学就可以了。三月到六月打好基础。关于教材的话,我觉得适合自己最重要吧,张宇的36讲,题型比较全,难度也足够,会有一点虐。660和1000题大家择一即可,主要是为了查缺补漏,保持手感嘛。真题的话看大家时间安排,时间松就多做几年,时间紧就少做几年,真题还是很简单的,可以增长信心,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有时候觉得简单是因为全书里做过很多类型题甚至原题。模拟题也是看大家时间吧,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建议不要尝试张宇的,题目难度稍微会大一点,可能会打击自信心,但题型还是不错的。第三,我觉得数学也是需要整理笔记的,因为数学的知识点很多,很散,很多题型也是有套路的,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一遍遍的翻自己的上课笔记和全书,因为不论哪个老师哪本书总有你不会的东西,遗忘的知识点。所以大家可以看书做题的时候多做个标记,或者记在一张纸上,标明页码,等书过了一两遍以后把一种类型的整理到一起,考前看这个笔记本就足够了。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学习的一个经验吧,二战时合租室友也借鉴过我的方法,确实成绩有很大长进。第四,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千万不要忽略粗心大意这个问题,保证准确率是很重要的。虽然我平时也很粗心,但经过刻意训练以后,起码考场几乎没有失误,只要做了就几乎都对了。数学大概就这样吧,有需要问的我之后再补充吧。
考研英语方面:
刚开始我的英语复习主要集中在词汇记忆上,使用的工具是朱伟老师的《恋练有词》。我想强调的是,背单词必须持之以恒,每天都得坚持,直到考试前一天都不能间断。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额外的工夫去研究复杂的句子,所以我直接进入了真题训练阶段。我购买了多种真题资料,反复研习。我首选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它的解析清晰明了,我又额外购置了一套题目。首次练习,我从2005年至2012年的试题做起。最初,我会将遇到的所有生词抄录下来,并仔细阅读解析。暑假结束后,新学期我继续保持每天两篇阅读的习惯。在第二轮中,尽管我已经熟悉了这些题目,但仍会犯一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这些都是我的知识盲点,需要特别注意。到了第三次做题时,速度明显提升,大概一天就可以完成一套试卷的阅读部分。最近几年的真题我保留到了最后,进行了三次模拟测试,之后又多次重复以上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
考研专业课方面:
半导体物理的基础理论是核心。需深入理解能带理论,这是半导体科学的基石。要熟悉导带、价带、禁带等概念,理解电子和空穴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在电场或磁场中移动。载流子的产生和复合过程,如本征激发和杂质激发,也是考试的重点。对这些内容,建议凭阅读教材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半导体的掺杂特性不容忽视。N型和P型半导体的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需清晰掌握。理解不同类型杂质对半导体性质的影响,比如施主杂质和受主杂质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凭做习题来巩固,尤其是涉及到计算的部分,实战演练能更好地帮助掌握。
再者,半导体器件的知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二极管、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以及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模式,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常考点。理解这些器件的工作机制,并能够分析其I-V特性曲线,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也会融入到半导体物理的学习中。比如费米-狄拉克分布,以及它如何影响半导体的导电性。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但却是理解半导体行为的重要工具,需耐心去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除了看书和听课,多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尝试自己解释现象,用已知的物理定律去解决问题,深化理解。可能的话,参加一些实验课程或者模拟实验,直观感受半导体的工作过程,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