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起步最晚的是政治复习,但这科的效益最高,每一单位的努力能换取丰厚的回报。由于我个人习惯于拖延,总是打算临考前突击记忆政治,因此原定的学习计划并未全部完成。如果提前开始,我推荐你们阅读以下书籍。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红宝书”,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编写,非常权威,不容忽视,历年真题大多直接或间接出自此书,其修订方向也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其次,可以看杨杰主编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与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相似,但更精简,重点用不同的字体或阴影突出,条理清晰。接下来就是肖老的系列书籍,我购买了四本,包括《命题人1000题》的习题及解答,《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这些全是模拟题,紧密贴合真题,旨在预测考试趋势。我做了两遍《1000题》,在笔记本上做,自我批改并用红笔纠正,还针对错误题目多次复习考点。《8套卷》的选择题我都完成了,马原的大题部分也进行了查看,参考答案大致浏览了一遍。《4套卷》的所有选择题我都做了,且将所有大题倒背如流,直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刻还在反复背诵。对于时政,我仅整理了可能出现的考题,若想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考虑购入《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里面包含了最新的时政热点。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大概是小弟考研的这几门里的最强项了,依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复习。想说无论是强项弱项都应同等对待,不能因为是强项而因此放松,弱项的话就更应该倍加重视。考研不考听力,主要是阅读和作文,因此我采取的是应试的复习方法。大概从4月份开始做英语阅读真题,从93年的真题开始,到8月份基本做完一遍。期间做了一些模拟题(后来发现完全没必要,真题就够了)。对于单词书小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无论多厚的词汇书,只能看进去一、两个list,鉴于此,我在做完20年阅读真题后,结合一些考研班老师的经验(考研真题里的词汇重复度很高),决定把阅读真题里出现过的词汇总体过一遍,当时采用了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功能,把20年真题里的生词全部筛出(一共700左右),然后收录进这个单词本里,并且在之后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时常翻阅(艾宾浩斯曲线记忆法?)。就考试中的效果来说,这种方法很是好用,考场基本无生词,至于作文,小弟背了一个模版,一个模版就完全搞定了。看之后的得分情况,作文基本上给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其基本理论框架至关重要。这包括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需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辩证法则要求看待事物要全面、发展、联系,这对分析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多读原著,如《资本论》,凭原汁原味的文字去感受马克思的思想深度。
掌握马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应用。比如,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也是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关注时事热点,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解读,也能提升答题的深度和广度。
再者,中西哲学史的学习,重在梳理思想脉络,对比不同哲学流派的特点。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治,需理解它们在历史背景下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哲学则更侧重理性探讨,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理念论,康德的先验知识等,需把握其核心观点及其影响。
在学习中西哲学史时,建立时间线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凭绘制思维导图,清晰地看到各个哲学家和学派之间的关系。阅读经典的哲学著作,如《论语》、《理想国》等,能更好地把握哲学家的思想精髓。
做笔记和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对复杂的概念或理论,尝试用自有的语言解释,这既能加深理解,也有助于记忆。定期回顾学过的内容,防止遗忘,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讨论和交流是提升理解的好方式。寻找研友一起探讨,或者参加学术论坛,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这会拓宽视野,也可能激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