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每个人的策略可能不同。有人认为九月份开始着手完全足够,但我认为这取决于个人的基础。假如你在大学期间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科目,并对其有深入的理解,那么你可能可以选择在新大纲发布(大约在九月中旬)后开始复习。然而,如果政治对你来说完全是陌生领域,我推荐你至少在九月之前先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它较为抽象,需要深度理解,而且每年的变化不大,提前准备可以让你在后期的复习中有更多余地。毕竟,政治考试涵盖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时事政治等多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特别难以直观解释,你需要确保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敷衍了事。马原的试题主要测试你的理解能力,期待遇到原题是不太现实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前政策紧密相关,每年都会有所变动,所以最好在九月之后开始复习这一部分。
历史部分的授课风格常常轻松幽默,讲师会将历史事件讲述得生动有趣。关键是要理清时间线索,因为考试题目往往会跨越多个时期,比如重要的会议、著作以及各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那些看似复杂困难的部分往往是得分的关键,因此值得投入更多努力。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于相对易懂,分值占比也不高,所以我没有花费太多精力。
最后,如果你有机会参加一些辅导课程,那会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我强烈建议你们一定要做真题,尤其是数学部分。这些题目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的数学专家精心编纂的,考研数学通常不会有太离奇或偏僻的题型,毕竟它是一项全国统一考试,由全国顶尖的数学教授出题,其合理性显然优于个别省份的独立命题。考研数学主要测试的是基础知识,但并非孤立地考核单个知识点,每道题目往往融合了至少两个知识点。如果你们不相信,不妨找一套2005年以后的考研数学试题,对照答案解析仔细看看。这也是我不倾向于做模拟题的原因之一,因为考研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是固定的,而常被一起考查的知识点组合其实有限。如果你们深入剖析过去15年的所有真题,并进行归纳整理,在考场遇到问题时就能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即使无法完全解答,也起码会有解题思路,写出步骤,也能争取到相当的分数。
考研英语方面:
从四月起,我投入了英语复习,通过朱伟老师的恋恋有词来学习,每学完一单元就熟记相应的一单元单词,同时研习何凯文的长难句教程。接着,我开始了阅读理解的训练。有些同学倾向于先做模拟题,把真题保留到后期,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佳策略。模拟题的命题风格与真题存在显著差异,甚至部分模拟题包含超出考试范围的词汇。因此,真题应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备考过程,并处于核心位置。五月,我开始接触真题,大约重复练习了三次,用到了两份不同的真题资料。初期,我专注于考研真相中的阅读理解,每天一篇,从1997年起一直做到2005年。我会定时完成题目,再亲手翻译全文。在我看来,如果时间充足,手动翻译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手段。翻译后,我会对比答案,逐句比对。同时,每一个选择项我都仔细剖析,识别错误选项的陷阱,并做好详尽的总结。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基础概念。经济学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它涉及到供求、市场、价格、效率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解答各类问题的关键。我会建议大家在初期就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凭阅读教科书、看相关视频或参加讨论小组来巩固理解。
把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行为和决策,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的决策。理解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和个人行为,或者市场价格变动如何反映并影响整体经济状态。
再者,模型构建和应用能力是经济学科目的另一大要点。例如供需模型、效用最大化模型、成本收益分析等,这些都是经济学中常见的工具。凭模型,简化复杂的经济问题,做出预测和决策。这就需不仅要知道模型的构造,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到具体的问题中。
案例分析是提升经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事件,都作为学习素材。比如,你分析一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何影响全球贸易,或者探究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后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题和模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做题,你检验自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模拟考试训练你在有限时间内高效答题的能力,熟悉考试环境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