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高中时期专攻文科,因此对像政治这样的文科科目有一定复习基础。我的政治复习起步相对较晚,大约在8月才开始。我采取了分阶段学习的策略,确保全面提升。8月期间,我只是浏览肖秀荣的1000题,重点攻克选择题,通常会在一天中较为疲惫的时候抽出20到30分钟做一些选择题。对于关键知识点,我会简略记忆,但务必标记错题,红色笔迹尤为醒目,这对后续复习大有裨益。不必过于追求复习资料的整洁,多做标记是个实用技巧。这样,整个8月我便完成了对政治科目的初步了解。
到了10月中旬,我开始深入使用《肖秀荣1000题》,快速完成单选和多选,并参照其他答案解析来理解。记住,你关注的不仅是这一题,而是背后的知识点。快速阅读答案解析,将自己不熟悉的部分记录在题目旁边或笔记本上(就像错题本一样,实际上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这时不必太纠结正确率,因为在缺乏系统知识框架的情况下犯错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政治知识点的系统复习需要等大纲解析发布,不过去年发布时间较晚,我记得是在9月份。在这之前,我先看了一遍任汝芬的序列一,大概浏览了两遍,不算特别精细,所以进度较快。其中,哲学部分是最耗时的。大纲解析出来后,它就成了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必须认真对待,在考研之前至少要详细研读3到4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序列一和大纲解析一起练习多选题,因为多选题难度较大,建议对照知识框架来加深理解,同时有助于提高论述题的表述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选择的是李正元的高数复习全书(那本粉红色的),这本书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许多人倾向于李永乐的版本。在自我鞭策和提高学习纪律性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实践知识,后来发现这对解决真题极为有益。于是,我购买了李永乐的真题集及其解析,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组题目,并深入理解每一个解答。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我的建议是首先细致阅读全书,标记不熟悉的概念和公式,然后尝试解答全书中的问题。如果遇到困难或掌握不透彻的题目,可以查看答案并做好标记,以便后续复习时重点回顾。
考研英语方面:
接下来,我要分享一下一个英语水平欠佳的人如何备考研究生考试并获得理想成绩。在9月份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埋头苦背俞敏洪的《考研英语词汇》。初次翻阅,我发现至少三分之二的词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终于完成了第一轮,满心欢喜地准备开始第二轮。然而,当我重新翻开书页,发现熟悉的单词依然熟悉,陌生的依旧陌生,之前的辛苦似乎毫无成效,顿时感到无比沮丧,因为英语是我考研的最大障碍。
我意识到,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持续,按照这个速度,即使到了考试那天也无法背完整本书。于是我审视了自己的英语弱点,发现词汇量匮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记忆历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中的生词来提升效率是最好的策略。我在书店找到了一本《历年真题阅读理解精读笔记》,它列举了每篇文章的核心词汇和超出大纲的词汇,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基础薄弱的人。起初,我每天只读两篇,第一次阅读通常会全部选错,偶尔运气好能答对一两道。接着,我会直接背诵后面的单词,再次阅读并答题,这时正确率通常能提高到全对。所以,我认为考研英语的关键在于词汇,特别是常出现在历年真题中的词汇。一旦掌握了这些词汇,解题就会变得相对轻松。
从9月到10月,我专注于真题阅读理解,并专心背诵后面的词汇,按英语(一)的模式进行复习,目标是积累词汇。到了12月,我转而使用蒋军虎的《精读80篇》,以做阅读模拟题为主,同时也为写作做准备。在考研英语中,写作占据了重要地位,且容易拉开分数差距,值得投入精力。由于我的英语基础弱,短时间内掌握高级词汇和句型并不现实。于是,我选择了历年真题的一些优秀范文,记诵其中的好句子,写作时尽量运用它们,比如替换名词或动词,确保语法无误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使用高级词汇,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及格。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设计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实践性强的课程,它包括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材料的选、结构分析以及创新设计思维等内容。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我建议大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把握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配以相关参考书籍,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知识点。
设计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理论知识需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我会定期找一些设计实例进行分析,比如研究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或者参与一些小型的设计项目。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或Khan Academy等平台上的相关课程,也能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
再者,计算和绘图技能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使用CAD软件,例如AutoCAD或SolidWorks,是必不可少的。我通常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步练习绘制各种机械零件图,这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记忆。对涉及的计算部分,要多做题,凭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设计基础的一大要点。我鼓励大家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或是自发组织小组讨论,挑战常规,尝试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这种开放性的思考能帮助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更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