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的选择
(1)可以选择“相同专业”。例如: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归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大类,此大类中还包括了诸如“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十个相关领域,这些都可以视为考生在考研时可以选择的“相同专业”。
(2)可以选择“相似专业”。以“金融学”为例,其同样位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内,与其并列的还有“理论经济学”,在此类别下包括了六个方向,分别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等。这些选项可以被视作考研时的“相似专业”。
(3)可以选择“跨学科专业”。那些并不包含于本科期间所学专业所属领域的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课程,则被视为“跨学科专业”。
2、专业的决定: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确定考研的目标专业,并明确是否需要跨专业参加考试。
3、城市的挑选
(1)职业规划准则:你计划在何处就业,就可以选择在那里攻读研究生学位。这是一项选择就读城市的基本标准。一线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杭州等地),高校众多,相应地,各级别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使得求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2)定居考量:将来想要在哪里购置房产、建立家庭,就应该在当地读研。这是一个在选择就读地点时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3)财务状况:通常来说,在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杭州等)求学意味着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因而相较于其他省会城市,对家庭的经济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说明,如果在北京或者上海深造的话,所需支付的学费、日常开支以及其他费用都会远超在武汉或成都等地的支出。
(4)区域差异:依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教育部门将各个省市划归为两类区域,即一区与二区,并据此设定相应的复试分数线。总体上讲,国家划定的二区总成绩线要比一区的分数线低大约十分,而且每项科目的合格线也会有所下调。
4、学校的抉择:最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非单纯追求最好的或是排名较高的。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把握被录取。假如你的基础知识扎实并且能投入足够的时间用于备考,那么应当去争取顶尖某考研品牌;否则便选择普通大学更为适宜。同时也要考虑到报考过程中的便利性因素,一般来说,在本地报考、上学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5、自身能力评估:考研时选定目标学校需量力而行,确保有一定的录取几率。即便目标院校很优秀,但如果几乎没有可能被录取,那这个选择就没有实际意义。硕士入学考试科目并不是全部统一命题,仅有英语、政治与数学采用全国一致的试卷,而专业知识部分是由招生院校自行设置题目。因为每一个高等某考研品牌都享有自主命题的权利,所以不同学校的专业课测试内容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