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跨考的同学们来说,特别是理工跨文科的同学,请务必记住:一定不要轻视政治,千万千万。政治不要准备太早,9月10月开始足够,政治内容多而且知识点细,自己复习容易头晕眼花的什么都记不住,不如找个老师带着学习,思路清晰一些。政治提早准备,把大纲多过几遍,把模拟题多刷几套,把预测卷多背几套,甚至多练练字,对你们来说都是必要的。不要把别人的准备方法直接移植到自己身上,先问问自己:我和他们的情况一样吗?目标一样吗?要求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你宁愿用最笨的办法,花最多的时间,来做到踏踏实实,万无一失,不要让这块短板,成为了你梦想道路上的拦路虎。
考研数学方面:
在10月,我启动了模拟测试,入手了李永乐的440题集。这套题里有些难度偏大的异类题,我觉得不太可能出现在真正的考试中,就跳过了,其实是我自己不会做。然而,选择题和填空题设计得很精妙,每一题都涉及多种概念,能够训练你的思维灵活性和关联性,鼓励你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所以这些题目应该特别重视。剩下的普通题目虽然看起来基础,但并不棘手,只要静心去做,就能解决,无需恐慌。
在通读一遍复习全书后,我深入研读了张宇的36讲(部分内容略过)。随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全面复习,并重新梳理了一遍习题,渐渐体会到了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这显然得益于之前的扎实学习。错题往往暴露出我们常犯的错误和难以掌握的地方,可惜今年我未能充分利用错题资源,后期过于热衷于刷题。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词汇。在备考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词汇是最基础的一环,不容丝毫懈怠。直至考试前夕的那个夜晚,我仍在研读单词。每个人记单词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关键还是在于反复背诵与记忆。我个人觉得刘一男讲解单词颇为独到,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我习惯于早晨浏览一些单词,数量不多,然后白天间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下。入睡前,我会再次浏览一遍当天学习的单词,随后安然入睡。次日清晨,我会重温前一天的单词。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仅仅为了看单词而看,如果只关注数量而不顾质量,很快就会感到厌烦。起初,不必急于求成,少量但能牢记的单词将增强我们的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逐渐加大学习量,这样的方法效果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和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及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你需了解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以及如何按问题选合适的数据结构。我在学习过程中,凭编写大量的代码来实践,比如实现排序算法,这对加深理解非常有帮助。
算法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动态规划、贪心策略还是分治法,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我会定期参与在线编程竞赛,凭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我的算法能力。
再者,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理解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概念,以及理解并发控制、死锁等问题,对深入研究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阅读经典的教材,如"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的操作系统模拟器,增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则是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TCP/IP协议栈、HTTP、DNS等工作原理需清晰把握。我推荐使用"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这本书,它从应用层开始向下讲解,使得复杂的网络原理变得易于理解。
学习这些内容并非一蹴就,需耐心和毅力。我建议每天设定固定的学习时间,结合实例和项目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掌握知识。参加讨论组或论坛,与其他学生交流,也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