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暑假期间,我购买了肖秀荣的政治全集,尝试逐章研读,但由于自我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久便搁置了。九月重返校园,我才正式启动复习计划,每听完一堂课就配套完成一章习题。哲学部分由于需要深入理解,我投入了更多时间,幸运的是,老师的讲解清晰易懂。因此,我强烈推荐首次接触政治复习的同学跟随老师的步伐,自行阅读可能难以把握关键点,且效率不高!第一次过一遍后,接下来一边做题一边背诵,通过解题找出知识盲区。一旦“风中劲草”上市,立即预订并着手背诵(提前预订能尽早拿到书)。制定每日的学习目标,规定几日内完成一章,确保每天达到一定的记忆量,切勿拖延,时间其实很紧迫!我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同时也开始了第二轮,这时才开始做真题,主要是体验其难度和命题风格。接着,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出版后,我都买了来做,视作模拟试题,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其中,八套卷的一道近现代史题目与今年的实际考题相同,可惜不少同学没做八套卷的主观题。在最后阶段,我背诵了阮烨的18题,以增强答题策略,即使遇到不熟悉的主观题也能引用相关内容填充。政治选择题做得好,分数自然不会低。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考试颇具挑战性,我觉得难点在于繁重的计算任务(提升计算效率与准确性是关键)和一些非主流的题型(涉及了一些平时不太重视的领域)。建议大家依据近年试题模式,定制个人化的复习策略。提升数学水平,我的经验是:大量练习、勤于计算、善于总结。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覆盖的知识范围比张宇的18+9+9系列稍窄,但都聚焦于考研核心,如果你不想投入过多时间或感到时间紧迫,复习全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张宇的系列则更深入细致,提供了多种解题技巧,知识点全面,只是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可能并非所有方法都能实际应用。我个人采取了折中方案,阅读了复习全书,并辅以张宇的1000题,同时也大致浏览了张宇的18+9+9。然而,最重要的始终是历年真题,务必动手去做。至于何时启动真题模拟(需按正式考试的3小时时间安排),以及后续的宇8、宇4、宇1,应根据自身进度灵活调整时间分配。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最擅长的部分,尽管如此,我还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我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因为擅长就掉以轻心,反而对于薄弱环节更要加倍努力。由于考研不涉及听力,主要侧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我采取了针对考试的复习策略。大约从四月起,我就开始做英语阅读的真实试题,从1993年开始,到八月,我已经完成了一遍。其间尝试了一些模拟题,但后来发现其实专注于真题就足够了。面对厚厚的词汇书,我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勉强记住一两个列表的单词。基于此,在完成了二十年的阅读真题后,参考了一些考研辅导老师的建议(考研真题中词汇重复率高),我决定全面回顾真题中出现的所有词汇。我利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功能,筛选并收集了大约700个陌生词汇,然后在这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经常查阅(类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考试中非常有效,考场上几乎没有我不认识的单词。至于写作部分,我背诵了一个模板,这足以应对考试。根据最终得分来看,我的作文部分得到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你需熟练掌握价格机制如何在市场中调节资源配置,以及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决策的经济模型。特别是效用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等内容,这些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则需理解和应用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关键概念。特别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模型,例如AD-AS模型和IS-LM模型,它们能帮助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政府的调控手段。
世界经济部分会考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的内容。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效应,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了解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和全球经济问题,如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也是备考的重要部分。
学习理论经济学综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阅读教科书是基础,但仅仅依赖教材是不够的。我会推荐使用各种经济学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文章或研究,或者关注当前的经济新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卷,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形式,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复习过程中,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也很重要。尝试用自有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这样既能检验理解程度,也有助于记忆。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巩固所学,避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