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建议是不要死记硬背,也别依赖神马押题书。如果你是理科生,政治一定要早看,千万别等九月红宝书出了在看,文科生的话等红宝书出了也不迟。感觉答题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需要你原封不动的被原话的地方,把概念的用词说对,用语规范一些就可以了,背原文太浪费时间了。另外也别依赖所谓的押题书。的确,这些押题书确实会押中一些,但是你要知道,依赖押题可能让你上线,但在竞争中一定会成为你的拉分科目,毕竟如果要冲击名校仅上线是没用的。在考场上,前面的单选题根本不成问题,都非常有把握,之后的主观题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要前面答的太全,每张纸都是满满的,最后一道大题没有了时间,在最后10分钟内匆匆写完。大题一定要分条,尽量多,只要有关系的都写上,字体要清楚。
考研数学方面:
9月份-11月份,我把三本书又做了一遍,同时在10月份也开始做真题了,一般就是三四天做一套真题,做完后认真分析,并且在空余时间继续刷那三本书和660题(百刷不厌,最后刷的时候就只做错题了)高数:建议以汤家凤为主,张宇为辅(不看张宇也可以)线代:李永乐(线代王无可挑剔)。看教材是为了了解最基础的东西,但是数学考试有它独有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做做针对性的辅导资料。用好数学的教材,有的放矢,照样能考满分,时间、精力很宝贵,必须把它放在最有效的地方。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难易适中,题目总结的非常好,题量也合适。我认为这本书最好做3遍以上.后面的时间就是买模拟卷做。模拟卷的质量感觉一般,最重要的还是真题!真题!真题!我还有个本子记得都是共识,考试前两周每天背一遍公式。
考研英语方面:
九月份,临近考试之际:每日设定半小时用于背诵单词,务求持之以恒。开始策划个人专属的作文模板,并及时记录与记忆在日常中碰到的优秀语法构造和词汇表达,每周力争完成至少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可寻求教师指导修订。坚持不懈地写作,当步入考场的那一刻,你会感激自己的付出。对于阅读理解,应以真题为主,首次练习需严格控制时间,力求在15分钟内完成,因为考研英语的时间非常紧迫,每篇阅读的分配时间大致为12至15分钟。第二轮做真题时需深入研读并尝试全文翻译,这将对后续的翻译练习有所帮助,同时能提升你的阅读理解技巧。英语真题无疑是最佳的学习资料,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完形填空,可能无需投入过多时间,通过实践真题找到感觉即可。翻译部分既耗时又得分不高,但若志在高分,则需下一番苦功。至于新题型,它有多种类型,推荐找些模拟题练习,毕竟真题数量有限,不过这一部分有一定的解题规律,而且一定程度上依赖运气。总而言之,阅读和作文占据了70分,是复习的重点。阅读理解有许多策略,例如同义词替换是最常见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你们会逐渐熟悉。而作文,你需要构建一个适用各种情况的模板,并积累一些精彩的引述和实例。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经济系统的大局观,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建议你们深入阅读萨缪尔森的经典教材,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模型,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不要忽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这对理解和分析全球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微观经济学则更注重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理解。需求、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竞争模式(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都是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要熟练运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成本收益分析法,以及理解博弈论的基础概念。了解并能应用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失灵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尽量凭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经济理论,例如,你思考为何价格会上涨或下跌,或者为什么政府会采取某些经济政策。定期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方法,尝试解答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这将帮助你适应考试的思维模式和答题节奏。
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能提高理解深度。和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这种互动过程会你受益匪浅。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经济现象,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