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民俗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复习是从暑期开始的。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观看政治课程来舒缓压力,毕竟长时间埋头苦读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压抑。初次阅读时,我进度较慢且仔细,第二次则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第三次则用于强化记忆。我主要使用的是肖老师的全部教材,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真题解析、以及最后的肖四和肖八。到了后期(大约十二月中旬),我搜集了一些考研机构的预测题目,但仅挑选了一些选择题来做。考试后我对了答案,发现论述题部分表现尚可。因此,我深信选择题是关键,它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相比之下,论述题的得分差距不会太大。对于论述题,我只背诵了肖8和肖4的部分内容,由于这两本资料中的论述题数量庞大,而备考后期时间紧迫,所以我选择了精简版的资料。我认为资料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无需购买所有考研名师的试题集,选定一位导师并持续跟进就足够了。后期可以适当购买些预测题,多做一些选择题,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较差,目前还没通过六级考试。早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背单词了,起初是用一本厚厚的绿皮词汇书。但到了大三下学期,我转向了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相对薄一些,据我估算,一年间我至少翻阅了十几次。十一月时,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手里拿着这本书,心中便有了安慰,仿佛它证明了我这一年的确在努力学习,这种心理效应不容忽视。
对于处理长难句和阅读理解,我参考了张剑和何凯文的资料。最初,我以张剑的97-06年真题作为练习,坚持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来背诵,虽然有时无法完全记住,但我尽力而为,这样的方法确实让我感觉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至于作文,我在考研帮中挑选了一些我认为精彩的句子,形成了自己的模板。由于深知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在考试前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训练英语书写,既为了争取分数,也为了减轻考场上的紧张感。考试时,我先打草稿,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在试卷上,我想这部分整洁的卷面可能给我加了不少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要求理解并掌握各种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主义等,以及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理论部分需广泛阅读,深入理解各派理论的核心观点,并能对比分析其异同。我个人的方法是,挑选几本经典的理论教材,精读并做笔记,关注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以便了解最新动态。对研究方法,除了课本知识,实践操作也非常重要,尝试使用SPSS或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或者参与实地调研,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学综合涵盖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这需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我的建议是多读文献,尤其是中国社会学报和国际知名期刊上的文章,这样既能拓宽视野,又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议题。关注时事新闻,结合社会学视角去解读,也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式。
在复习阶段,我倾向于采用“主题式”学习法,将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例如,围绕“社会不平等”这一主题,梳理不同理论对此的解释,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定期自我测试,如模拟试题或论述题,能有效检验学习效果。
至于记忆,我推荐“空间重复”法,即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适时回顾和巩固知识,避免临时抱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