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视频到舞台,舞剧《英歌》里的血脉觉醒和阳刚美学

从短视频到舞台,舞剧《英歌》里的血脉觉醒和阳刚美学

2025-08-05 动态更新

继舞剧《醒·狮》《龙·舟》后,又一部来自广州的大戏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7月31日至8月3日,大型民族舞剧《英歌》连演四场。

2023年起,英歌舞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爆火,英歌舞的铿锵鼓点、刚劲舞姿和脸谱化英雄形象契合视频传播逻辑,例如普宁上寮英歌队的“双抛槌”“金戈铁索阵”等动作因视觉冲击力成为热门素材,吸引大众的关注。

搬上舞台的《英歌》有更完备的故事和独具特色的舞剧叙事与唯美意象。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己得以感悟、成长。剧中“三江出海,一纸归潮”既是潮汕侨乡的具象表达,也正成为全球文化符号。

天桥艺术中心介绍,“英歌”不仅代表着力量和自由,还承载着希望和重生,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在舞剧《英歌》中,它成就了青年一次对内心的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旅程,舞台上虚实交织的光影,以“侨批”为纽带,重现抗战时期华侨与祖国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

总编导王思思表示,团队也参考了专家、观众意见,演员通过与剧目的深度对话,深化了对角色与故事的理解。来自广州歌舞剧院首席舞者依力凡、庞冠宇、李奥、梁绮琦、彭晶晶,独舞演员卢靖匀、李宇志等担任主演,这些年轻的演员为舞剧注入一股劲健的活力。

在舞台呈现上,除英歌舞外,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潮绣、牛肉丸、油纸灯笼等,都融入剧情中,展现了丰富、多元的岭南文化。另外,舞剧《英歌》的同名主题曲也以潮语说唱本色演绎。舞美设计中,可移动车台构建时空幻境,潮汕木雕纹样、嵌瓷艺术通过动态影像投射,营造“虚实交织”的东方美学,灯光与空间的切割让历史有了现场感。

四场演出之后,观众们评价舞剧《英歌》使用的最多的词是“血脉觉醒”和“中华战舞”。面对舞剧《英歌》强劲的文化元素,观众的“血脉觉醒”是油然而生、茁壮成长的文化自觉;而集武术、戏剧、傩舞于一体的群舞,英歌舞以“刚劲粗犷、气势磅礴”著称,塑造好汉形象,传递果敢团结的精神,在当代文化中也填补了英雄叙事的缺失,有“中华战舞”的阳刚美学。

当前,舞剧《英歌》已走过全国19城38场巡演。2025年也是广州歌舞剧院成立60周年。广州歌舞剧院以岭南三部曲《醒·狮》《龙·舟》《英歌》致敬一个甲子的芳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从短视频到舞台,舞剧《英歌》里的血脉觉醒和阳刚美学》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