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这一科的相关资料特别多,大家不必面面俱到,把两三套资料吃透足以,市场上目前肖秀荣的政治一套比较靠谱;另外我还用了风中劲草,知识点列的很清楚但比较简单;大纲还是要看的,不能偷懒一句句过,过完一章做一章题。12月份的时候政治会有各种押题卷,那个东西要背没的说,但千万不要有依赖心理,我当时只背了肖秀荣最后4套。关键的不是你背了上去默写,而是你背了很多东西即使不是原题你也能有的写,而且即便是肖秀荣的也不是标准答案,如果你学得通透,绝对比傻傻默写的人分数高。归根到底,政治只要你踏踏实实看知识点,认认真真练选择题,最后小一个月精挑细选地背背,绝对不会拖你后腿。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方面,我在暑假期间仔细研读了李永乐全书两遍,大约解决了书中四分之三的题目,能够独立且准确地解答。于是,九月份我的重心放在了那些初次复习时感到困难或易出错的剩余20%题目上。接着,在十月至十一月,我专注于历年真题的演练,完成了十年的试题,每周大概做一至两套,有时只做一套,因为那时课程和政治学习也占据了时间。暑假期间务必给予数学和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以免开学后感到压力过大。每次做完试卷,我会根据答案给自己评分,并针对错误的部分追溯相关知识点,通过全书的练习来巩固。初期犯错是正常的,不必过于担忧,关键是要确保同一知识点的错误不再重复出现。到了十二月直至考试,我对基础知识已有牢固掌握,这个阶段主要是复习和弥补之前的遗漏,将之前做错的题目重新梳理并解决。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的强敌,因为我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可以说对英语并不敏感。我从4月份左右就开始准备英语,因为我觉得英语对于我来说是个持久战。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6月份),侧重点是背单词,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它贯穿了我们考研的始终。单词书用一本就可以,我用的是红宝书,那本厚的大概背写了3遍,之后一直用的是那本薄薄的小本,一直背,每天都在背单词。刚开始可能比较慢,大概保证一天两个小时的单词背诵,这时可以结合着96年之前的真题练手,注意一定要重视真题,珍惜真题,也可以偶尔做作黄皮书的阅读多少篇,对错不要太在意,多积累单词。每天保证至少两篇的阅读理解。第二阶段(6—10月份),这一阶段单词差不多记完了,所以要侧重阅读理解,但是单词还是每天都要背,需要40分钟左右。最好保证每天下午做一套真题,一定要认真分析真题,每一个单词都不可落了,还有里面的长短句都要搞懂,如果有精力,背诵几篇经典的真题阅读就更好了。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在提升你的翻译能力了。第三阶段(11——12月份):每天大概20分钟熟悉一下单词,每个星期做一两套真题就可以了,要把握时间。到最后时间紧张,每天可以只写一两篇阅读就可以了。另外练习一下完型、翻译、新题型,还有自己把热点话题练习一下写作,可以找同学互改一下,也可以背诵几篇范文,然后形成一篇自己的模板作文会更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规划是核心,它涉及到对环境系统进行长期的、整体的、前瞻性的安排和部署。需深入理解环境系统的动态性,掌握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情景分析等,并能应用这些工具进行实际的环境规划工作。对环保法规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设计原理则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这包括环境治理设施的设计、环境修复技术的选、环保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在此过程中,要熟练运用环境工程学的知识,如水处理工艺、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等,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问题的科学解决。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一方面,要深入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凭案例分析加深理解。参加实习或者模拟项目,亲手进行环境规划和设计,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
,自我学习和持续更新知识也很重要。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迅速,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需定期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了解前沿动态,这样使知识体系保持最新。
团队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环境规划与设计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集思广益,提高问题解决效率。所以,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是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应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