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我在高中阶段主修文科,因此我对政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从9月底才开始着手复习。政治的学习内容涵盖五个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当前形势与政策。在准备过程中,我购买了大纲解析、风中劲草核心知识点、1000题、考点预测、8套模拟卷、4套卷、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还有米鹏的三套卷、20天20题和任汝芬的4套卷。大纲解析我研读了两遍,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我转而专注于风中劲草全书,阅读了三遍,并着重回顾了一遍自己标记的重点,直至考前一天都在持续复习。期间,我穿插着完成了1000题的两轮练习。我发现,对于这类选择题,多次复习至关重要。深入细致地阅读,减少重复次数可能会收效甚微,因为这些内容确实较为单调。我在看书时强迫自己边看边做标注,这种方法让我保持专注。至于1000题,我会先记录正确答案,仅查看正确选项,再阅读答案解析,理解错误选项为何出错。我认为,在政治学科中,应始终关注正确信息,避免关注错误,这样考试时潜意识中的正确信息会更多,这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对于形势与政策,最后一个月主要看肖秀荣的热点分析就够了。在我看来,选择题是关键,如果做得好,能得到40分,再加上大题的平均分,轻松突破70分。风中劲草对提高选择题成绩特别有用,尤其是与时事和毛泽东思想相结合的部分。大题通常可以获得30分左右,因为有押题的四套卷,即使未曾见过,凭借你的政治素养也能构思出一些答案。今年的主观题大部分都来自四套卷,所以四套卷必须认真背诵。我预留了15天,将四套卷和米鹏的押题内容背诵了三遍。如果有多个押题资料,肖秀荣的四套卷应作为首要重点。此外,书写清晰工整也很重要,感到学习疲惫时可以练习书法,我觉得这是我在考试中的一大短板。考试时尽量快速作答,多写一点总有益处,或许你多写的那一句话就会为你赢得一分,而这可能就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当然,首先要保证回答的内容准确无误,同时要注意掌控考试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背单词,方法有很多,我个人当时借鉴了网上比较火的“17天搞定GRE”,本来是一本书,但除了背单词日历之外,剩下的内容全都可以略过……网上有背单词日历,直接把那部分下载下来就好了。上面有两个日历,一个是紧张版的另一个是宽松版的。由于是利用1、2、4、7、14天复习的那个原理,所以如果按照紧张版的来背,到中期你就没有任何时间去看别的东西了。我用的是宽松版的日历,大概到了中期每天需要用三个小时的时间来背单词,坚持下来之后效果还是很好的,真题阅读里面本来不认识的单词都变得很熟悉,做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语言综合卷》,这门科目涵盖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语言分析以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我认为,理解并掌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是基础。深入阅读索绪尔、乔姆斯基等语言学家的经典著作,帮助构建起系统性的语言学框架。要注重实践,凭分析实际的语言现象,提升语言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例如,练习分析句子结构,探讨语义变化等,这些都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外文学史》的学习则需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我建议从宏观上把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再深入研究具体作品,理解其艺术特色和社会背景。对中国文学,从先秦到现代,对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主义,形成一个全面的时间线。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深化对文学多样性的理解。例如,对比中国古代诗词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看到虽然形式迥异,但都体现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整理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定期整理课程笔记,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不仅互相解答疑惑,也能激发新的思考。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语言综合卷》还是《中外文学史》,都需持续阅读,不断积累。阅读原著,阅读学者的研究论文,保持对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