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不必急于一时,等考试大纲发布后再系统学习完全足够。在跟随老师的课程进度同时,我会阅读核心教材,并完成肖秀荣的1000题。接下来,我重温风中劲草的解析配合历年真题,全部完成后,就进入预测阶段,包括肖四、任四、风中劲草以及20天20题等。其间,我也购买了一套真题集。尽管理论上讲,真题的价值有限,因为试题和重点每年都有所变化,但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解答论述题。论述题其实是由一系列固定的思维框架加上个人创新组成: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和题目要求的知识点是关键,这部分需要死记硬背,尽管每年都会有热门考点,但基础还是扎实的记忆。利用资料逐一攻克每个框架,并通过真题和预测卷提升自己定位答题框架的能力,这样就能应对自如。至于创新部分,必须紧密联系材料,要有与材料相关的见解,而不仅仅是照搬预测材料,即使前面的部分略有偏差,如果这部分处理得当,合情合理,也能赢得一定的分数。
考研数学方面:
在七月底至九月中旬左右,我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两门课程,尤其是采用了同济版教材。在此过程中,我也完成了书后的所有习题(这些习题耗时较长,可以选择性地做一些)。此外,我还仔细阅读了李永乐和李正元编著的复习全书,由于我的细致研究,进展可能较为缓慢,而且我仅通读了一次。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就如同汉字一样。单词不认得,怎么可能读懂文章呢?但我也不认同考研英语就是考单词,很多时候你单词都认识,但还是读不懂,这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要记得,单词始终是基础。既然不是雅思托福的牛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单词背好,把基础打牢。我选择的是红宝书,其实哪一本都无所谓,关键是你的效率,是否真的有在背它。纠结了半天选哪本书,不如花心思好好把单词记下。一天一个list,大概有70-80个单词,新开始一个list就要记得把前面的复习一下。大概花了一个月左右,单词过了一遍,但是你会发现相当于没背,但是不要着急。这是为后面做准备的。我个人很推荐在阅读中背单词的方法,最开始我是拿张剑的150,一天做3-4篇,然后就练习翻译,把不会的单词记下来,当然他的书后面都附上单词表的,但还是把阅读里不会的单词用记号笔标出来。毕竟读了文章,也做了题,会对单词更熟悉的。这个过程里,你会潜移默化的对单词产生认同感,尤其是遇到重复的单词会发现宝藏一样开心,嘿嘿。这个练习坚持下来,会积累很多单词。然后我再去过一遍红宝书,发现大部分单词都很眼熟了。然后我走了真题背单词的路。方法还是一样的,最后把01年的阅读单词到现在都总结一下,认真抄写,认真背,你会有自己的单词库,再去翻看红宝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多单词真的一下子都记得了。当然自己的单词库也要不断更新维护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应力应变分析、强度理论和稳定性分析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了解并能熟练应用胡克定律,理解正应力、剪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实验中得出这些参数,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强度理论,要理解四种基本强度理论的区别和适用范围,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梁的弯曲问题是材料力学的重要部分。需熟悉弯矩图和剪力图的绘制,理解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掌握利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解弯曲问题的方法。薄膜问题和薄壳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涉及到曲面受力的复杂情况,理解和掌握其计算方法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极其重要。
再者,学习材料力学时,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实验,直观地观察材料的变形和破坏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拉伸试验看到材料的弹性区、屈服区和断裂区,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能和应力-应变曲线。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重于记忆。材料力学并非简单的公式堆积,是建立在物理概念之上的数学模型。理解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比单纯公式更重要。多做习题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应仅满足于答案正确,更要思考每一步背后的原因。定期复习和总结也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将学过的知识点梳理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助于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