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主要题目,强烈建议熟悉并记忆肖四和肖八的内容,尽早开始,避免拖延。在掌握这两本书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尝试记忆其他资料。首先推荐一些实用书籍:首要遵从肖老师的指导,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时政内容,以及包含历史时间线和马原知识框架的肖的核心考点,还有他的押题讲义,作为肖四的补充。
关于客观题部分,别迷信初次考研的经验,直接说二战的情况。我在8月至10月期间,看完一章精讲精练后做对应的1000题,大约10月就能完成第一轮。接着在10月至11月,专注于精讲精练的重点章节,并二刷1000题(建议提前复印两份,以便于第二次做题)。要注意的是,做题时不仅要判断正误,还要标出错误点,最好用铅笔在一旁做个注解,这在后续复习中非常有用,因为人们常常会在同一处犯错。第一次做错的题目在接下来的几次可能还会错,这同样适用于英语和数学的学习。
主观题部分,首要任务是熟练背诵肖四。到了后期,你可能会发现连肖四都难以完全记住,如果你有能力,可以额外背诵肖八。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颇有信心,源于我在理工科学习背景下的良好数学功底,以往的数学三考试难度不高,因此我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没有购买复习资料,只选购了一本真题集。我依赖本科时的教科书回顾知识点,自我感觉掌握了所有内容后,便开始了真题练习。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并未全力以赴,偶尔出错也只是认为是粗心所致,以为正式考试时注意力集中就能避免。然而,这次考试的难度超出了预期,题目更复杂,时间紧迫,导致我没有余裕去检查,只能草草地完成了试卷。当时我还乐观地估计自己能拿到大约130分的成绩。
后来核对答案,我发现错误颇多,不只是我自己,网上的参考答案也有不少错误。我能辨别出网上答案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解答,也发现了更多疏漏。如果初试中再错一题选择题,我可能就连复试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逆袭了。我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却连考研都未能通过,这让我感到无比羞愧。在准备复试期间,我一直懊悔不已,总想着当初若能在数学上下更多功夫,多拿几分,现在的处境就会更有利。
考研英语方面:
第一遍做题时是分项做的,奇数日两篇完形,偶数日两篇阅读,边做边整理生词和背诵。晚上回寝室我会把何凯文老师推送的每日一句抄下来然后划分一下。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要4个小时左右,开始会很慢,但我觉得大家不用觉得心急,因为后来会越来越快的。暑假期间除了完形和阅读之外我每天增加一个小时来做新题型和研究一篇错两道以上的阅读。到暑假之后就一直做除了作文外的整套卷子,10月以后开始要求自己的做题速度。2000年以后的真题我做了4遍以上,嫌枯燥的同学可以减少到05年以后4遍以上(我觉得应该已经足够了),这个期间不用担心自己记住答案,记住单词之类,很多方法和体会都是重复中得到的。复习计划:首先贯穿复习过程始终的背单词。其实可以提前到大三下开学的时候,背单词这种事是个长期工程,前期可以被星火那套带解析的,后期只背大纲词汇就行。好吧,其实我觉得一开始就背大纲词汇也是极好的,倍儿爽。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是必须牢固掌握的基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库仑定律,这些基本原理不仅在理论计算中频繁使用,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能够帮助更好地解析复杂的电动力学问题。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动力学的核心,它描述了电场、磁场和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的动态关系。理解和应用这些方程,需具备扎实的微积分基础,也需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去构建三维空间中的电磁场模型。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会推荐大家多做习题,凭解决具体问题来加深理解。例如,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解电磁波传播问题,或者分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等。这些实践性的训练能有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电磁场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也是电动力学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内容涉及能量和动量的分布、转换和传输,对理解宇宙射线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电动力学A还涉及到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虽然不深,但却是连接经典电动力学与量子力学的桥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复习时,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运用”的三步法。先理解概念和定律的物理意义,再凭记忆公式和定理强化知识体系,凭大量的习题练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毅力至关重要,因电动力学A并非一蹴就的学科,需时间和思考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