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追念杨振宁先生:心系家国,功在世界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追念杨振宁先生:心系家国,功在世界

2025-10-19 动态更新

杨振宁肖像照。新华社发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当天,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从少年时立志科学救国,到青年时期在异国他乡攀登物理高峰;从中年时积极搭建中外学术交流桥梁,到晚年归根故土培育下一代科学栋梁——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始终铺陈着爱国报国的精神底色,始终与民族复兴的步履同频共振。

烽火中立志

杨振宁的科学求索之路,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受父亲熏陶,杨振宁很早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杨武之很重视对儿子传统文化根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请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给读初中的杨振宁讲授《孟子》。整整两个暑假,每天两小时,杨振宁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中,为日后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人文基础。

1938年秋天,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录取,后发现物理更合口味,便转到了物理系。

已故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自述文章里,描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联大见到的杨振宁:“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时时闪烁着锋芒。”在他记忆里,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物理100分、微积分99分,就连英文都考第一。

战时的西南联大,茅屋草舍,箪食瓢饮,却绽放出绚烂的思想之花。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赵忠尧……这些在烽火中依然屹立的身影,照亮了杨振宁的求学之路,“科学报国”的信念深深融入血脉。

在这里,吴大猷和王竹溪两位教授引导他先后进入了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这也是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使杨振宁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为日后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生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杨振宁曾回忆。

向顶峰攀登

1945年8月,23岁的杨振宁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20世纪物理学星河璀璨,杨振宁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智慧之光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有能力为人类文明作出顶尖贡献。

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以此统一描述当时发现的层出不穷的基本粒子。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他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1966年加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后,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支撑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是杨振宁始终恪守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准则。他坚信,真正的突破源于对基础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持之以恒的扎实耕耘。

“每当大家有好想法或新问题,就会约杨先生见面交流。他往往是先认真听发言,随后就让大家到他的研究室找他的演算记录。原来,很多‘好想法新问题’他早都认真思考、演算过。”与杨振宁共事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曾感慨,很多人认为杨振宁的成绩是因为天分,其实是来自他不停的思考和反复的演算,“他常对我们说,做东西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

杨振宁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火热的爱国情。

归根后深耕

纵使享誉世界,但杨振宁始终牢记着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将“归根”二字时时系在心头。

1971年,当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杨振宁便毅然踏上回国访问之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沉寂的湖面,此举在海外学界激起了巨大波澜,继而引发了华裔学者的访华热潮。

凭借自己的声望与勇气,杨振宁努力为封闭已久的中国科学界凿开通往世界的通道。他毫无保留地向国内同行介绍世界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从规范场理论到粒子物理前沿,一系列讲座宛若一座座思想的桥梁,帮助中国物理学界重新接入了世界科学前沿的澎湃潮流。

在多项重大科学工程与科教政策的决策关头,杨振宁屡屡发表切中肯綮的见解。他目光高远地强调,国家在追求应用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为基础研究留出足够的空间,以此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

他还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大多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晚年的杨振宁,更将全部心力投入到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中。

1999年起,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大学,他将办公室选在父亲当年办公的科学馆,把家取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在这里,他从零开始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东奔西走为此募集更多资金,还捐出工资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在他的力邀和影响下,多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为学术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

在清华学子的记忆中,这位蜚声世界的物理学家是个平易近人的师者,他常常穿着格子衬衫,准时出现在教室,娓娓道来,一点儿架子都没有。

“得知学校批准我升任高等研究院教授后,先生第一时间写信给我,‘相信你会自信和坚定地面对你的未来的挑战’;看完我发表的一篇成果,他鼓励我‘期待你未来更好的工作’;90多岁时,仍给我发邮件讨论他新做的计算……”回忆起和先生相处的点滴,杨振宁的弟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难掩悲痛,“这些教诲我永志不忘。”

对学生的勉励,何尝不是杨振宁对中国科学、教育、人才之期许?

“50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百岁华诞时,杨振宁讲起自己与老友邓稼先“共同途”的承诺,倾吐自己人生的坚持与意义。

百年栉风沐雨,杨振宁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心系家国、功在世界的隽永篇章;其百年人生,洒下了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永恒光辉……、

【感言】

他的爱国与奉献激励后来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顾秉林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我从小就非常尊敬崇拜的人,我正是在他吸引下选择了物理专业。

杨先生在科学领域的不断突破、不朽贡献世人皆知,其人格魅力、家国情怀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更是亲力亲为支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我至今仍记得,在那间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他或潜心研究,或指导学生,或与同事及到访学者共同讨论的情景。

杨先生深知科学领军人才对今日中国之重要。他曾说,高研中心有了经费以后,最重要的是找到几名杰出人才。他自己首先在高研中心做了名誉教授,亲自带博士生,并提出了一些可聘请的人选,像林家翘、方闻都曾先后受聘于高研中心。高研中心后来聘请过许多著名学者来校工作,比如曾获“图灵奖”的姚期智,后还有翁征宇、王小云、张守晟、欧阳钟灿等各领域顶尖人才。很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回清华或者回国内其他大学任教,都是受杨先生邀请。他深知,这些学者会带来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最值得注意的领域。他曾说,“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振辉煌”,是他要努力做好的“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杨先生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一批批年轻人潜心学术,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为国家腾飞奠定基础。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中国,更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杨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追念杨振宁先生:心系家国,功在世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