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高中是文科,就没太在意。但是我想提醒一点的是,无论哪个科目,无论你之前的基础是怎样,都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只是每个科目每个阶段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千万不可大意,不能骄躁。必须得适合自己目前的状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比如你是理科生,政治不太好,那么你就不要太忽视政治,必须早作准备。 复习过程我政治是一直拖拖拉拉,9月底才开始看红宝书(也就是大纲解析),但是红宝书字儿太小,也不知道哪儿是重点,所以越看就越看不下去,最后果断换了肖秀荣的知识点讲解那本书。后来的各种书我也主要是以肖秀荣为主。看了知识点讲解之后,做了1000题,但是我觉得1000题也是万变不离课本,所以做1000题的时候最好要认真。考试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因为课本上出现的简单的知识点而丢分。由于专业课,我的政治复习也一直很缓慢。1000题之后,大概就到11月中旬了。之后也就是知识点讲解那本又看了看。最后就是买肖的各种书,《考点预测》《形势与政策》《4套卷》《8套卷》,背各种大题。也买了20天20题背了点。 复习感悟政治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也是见效比较快的,但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努力。它意味着即使到最后一刻你都不要放弃任何希望和任何努力,11月和12月是政治复习的好时机,千万不要浪费。所谓得选择者得天下,所以选择题一定要好好琢磨。选择题,哲学最好理解好知识点,出题灵活但不离开知识点,时事政治考前多看看。具体怎么出题,可以看看以往真题,找找感觉。在考试的时候,大题一定要尽量答的多一点。分点作答。理解题意,把你背的跟考试题目联系起来,尽量写满整个试卷。
考研数学方面:
通常,我会选择下午和夜晚来复习数学,因为早上学习可能会感到疲倦。首先,建议预习数学课本,尝试解决一些例题和课后问题,但切勿过于沉迷于课本,它并非考试的重点,我曾经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反复研究课后问题其实效益不高,只需挑选一些计算题来做就可以了。在复习过程中,为了确保全面性,我使用了张宇的十八讲和九讲,特别是高等数学部分,非常实用,强烈推荐!数学题型虽然多样,但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多归纳总结题目的解题模式,并比较相似题型,会让你收获颇丰。记得把重要的解题技巧详细记录下来,多看几遍自己的笔记。十二月份,我专注于真题练习,从2005年至2015年,每天一套,完成后再核对答案并分析错误。如果前期基础扎实,大部分试卷能在2到2.5小时内完成,所以前期准备至关重要。接着,我逆序做1995年至2004年的真题,同样是一天一套,直到二十号,之后的日子用来回顾所有错题。考前两天,我做了两套张宇的四套卷,如果条件允许,我真的建议试试他的八套卷和四套卷,据说今年的考题中出现了原题。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英语要抓的就是基础-即词汇,上来肯定是要说背单词,背单词是一个痛苦的工作,但是硬着头皮也要做,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也要注意时间,背到9月就应该背完了,其后就不要再花大量时间在背单词上去了。在背单词的同时,我还买了黄皮书的基础版,并详细的做了笔记。我认为学英语打好基础很重要,也就是说,除了做10年真题外,10年之前的真题最好也做一下。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力学、材料学、建筑结构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理解基本概念上,一定要深入透彻。例如,荷载分类、结构类型、受力分析等基础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牢固掌握。对各种结构如梁、柱、板、壳等的静定与超静定问题,要能熟练进行计算和绘图。
掌握好计算方法是核心。这包括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以及变形计算等。在学习中,我建议大家多做练习题,不断强化计算技巧,特别是对复杂结构的分析,需有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软件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使用ANSYS或SAP2000等进行结构分析,这些在实际工程中非常实用,也有助于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
再者,材料性能的理解和运用也非常重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质,如混凝土、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设计。熟悉相关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这些都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规则,不能忽视。
我强调的是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凭研究实际工程案例,更好地理解结构设计的全过程,从需求分析到方案选,再到详细设计,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模拟真实设计场景,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考试和未来的工作都非常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