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将政治复习划分为三个阶段。九月下旬拿到资料后,我计划从马原部分入手,但很快发现自己难以投入,也无法辨别关键内容。因此,我转向寻找辅导帮助,舍弃了大纲,转而专注于肖秀荣的1000题对应章节。在大纲解析上,我只是在后期大致浏览了一遍。毛中特的学习初期,我非常享受听老师的讲解,特别是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我看大纲并配合做1000题,做题时使用铅笔以便检查错误后能重复练习,这构成了我第一次全面复习的过程。
进入第二轮复习,由于自我感觉马原掌握得尚可,我决定直接跳过,集中精力于毛中特和近代史,每天各研读1-2章,并重温1000题中的错题。这一阶段持续到十二月左右。接下来的冲刺阶段,我侧重于阅读肖秀荣的时政小册子,分析历年真题,以及背诵预测卷。我做了市面上流行的预测卷的选择题,尽管它们与真题风格不同,但我视其为巩固知识点的机会。我还按照主题完成了过去十年真题的选择题,并依据大纲检查了自己的学习盲点,再次熟悉了大纲内容。考前查看真题中的大题解析也很重要,有助于了解答题策略。由于时间紧张,我仅背诵了肖四的一套题目,但考试时我发现肖四的答案几乎涵盖了所有大题。
考研数学方面:
要用整整半天,最好是清晨或午后,来专心致志地在A4纸上完成数学模拟试题,如同真实考试一般。每道题目过后,务必详读解答,确保彻底理解,对不熟练的概念做好标记,以便后续复习。我通常是隔天做一次真题,非真题日则回顾并巩固之前的错题。一个月后完成全部真题,十二月开始,我会经常查看我整理的错题集和关键知识点。此外,每周我会练习两套6+2题集以维持状态和填补知识盲区。临考前,重温一遍需熟记的公式,解题时步骤完整,思路清晰后再落笔,这样认真应对,问题就不大。我的经验教训是:千万不可轻视应用题,今年我就栽在这上面了,因为之前几年都没出现,我以为今年也不会,结果忽略了这一部分,唯一接触的一道应用题还是2015年的考研题。希望你们全面复习,别迷信所谓的“规律”或“今年不会考”的说法,尽量覆盖面广,心中有底。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考四六级一直没有背过单词,单词量极其的有限,所以英语必须从单词开始下手。从八月底开始背单词,用的红宝书。每天一上午,背了整整一个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为了背单词,把红宝书抄了一遍。每个单词后面释义的句子也都选择性的抄了一遍,当然主要是意思不太熟的单词。红宝书的还有一张盘,上面有每个单词的读音。我放到了mp3里面,平时走路上听。背完单词也会跟着mp3来默写一遍。单词也不是一次性可以搞定,前面背了的过好些天就忘了,到后来刷专业课题刷累了可以随便翻一翻,加深印象。单词基本熟悉以后,做阅读题就方便很多。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尤其是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对这门课,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理生化特性是基础,理解其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是考试的基础知识点,需熟记各种常见微生物的特性。例如,细菌、真菌、病毒和藻类等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这些内容凭阅读教材、做笔记并结合图示来记忆。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包括呼吸、发酵、光合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知识,需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如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废水处理或污染物降解。
再者,环境微生物生态,如群落结构、相互作用及环境影响因素,也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需理解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能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凭实验操作,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加深理论理解。案例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研究某次水体污染事件中微生物的作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我还建议多做练习题,特别是历年试题,它们通常反映了教师的出题风格和考试重点。定期复习和整理知识框架也很关键,这有助于巩固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