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金融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信赖肖秀荣系列书籍,搭配风中劲草与临门一脚的肖4、任4和20天20题,是政治复习的明智之选。肖秀荣的权威无需赘言,使用者皆有体会。1000题侧重基础知识,而接近10月时,风中劲草成了提升版,这两者并重,若能将正确率提升至90%以上,客观题部分稳定在40分左右便不在话下(个人理科背景,无政治基础,实际考了39分客观,但主观题仅得33分,略低于期望)。政治学科以较低的时间成本可获得较高的回报,但高强度投入并不保证高分,初期阅读理解教材,大纲发布后每日坚持2小时选择题练习足矣。最后一个月,大家普遍会关注肖四、任四及20天20题,其中肖四是绝对的首选,堪称行业典范!任四可能重复题目较多,20天20题适当浏览,若有余裕,也可尝试其他教师的试题集。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学习习惯是在阅读教科书之后再做习题。完成高等数学两本书的学习后,我会开始攻读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节的开头部分是对基础概念的回顾,这可以算作二次复习。这段时间主要专注于这本指南,耗时颇长。完成后,我又回归课本进行全面梳理。接着,我用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通常选择上午时段来做题,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也是在早上。我会在A4纸上写下答案,以保持试卷整洁。做完后,我会在错误的题目旁边标记答案页码,但不在真题上涂写,这样下次重做时能更专注。完成一套真题,检查答案,深入分析错误原因,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初次接触真题时觉得容易,却无法取得高分。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题目在复习指南中已见过,对我而言不再是新鲜题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态过于轻松。做了十年的真题后,我开始了新一轮复习,再次浏览教科书和陈文灯的书籍,但这回速度快一些,因为有些内容我已经很熟悉了。遇到不解的题目,我喜欢查阅资料,如果还是不懂,我会请教老师。有时问题简单,老师的点拨就能让我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看答案更有益。由于我对考研的决心坚定,所以我从不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到了备考后期,当我几乎无法集中精力时,就会翻阅课堂笔记,仅关注解题思路,不做完整的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说来惭愧,我的英语基本是裸考的,到了10月份不太放心,就买了一本张剑的黄皮书,只挑着做了一遍真题的阅读,背了几篇作文,虽然也买书了但是没有来得及看完。帝都的公共课向来是比较压分的,这个成绩初试排名还算靠前,但是也够丢人了。辅导书:《恋练有词:2015考研词汇识记与应用大全》、《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英语一历年真题》、《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英语二真题仅做参考,毕竟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还是有一点类似的,没有时间英语二就不要做了,以英语一历年真题为准)7月复习刚开始,就背单词,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单词背了一遍,过程很枯燥,我之所以选用的小本单词书,是因为怕大本的把我吓到了,太厚了。必考的总共50章吧,每天两章,也就是今天不仅要背诵两章,并且复习前面的所有章节,10章为一个阶段,背诵到10章后,花一天时间复习这十章的单词,再背接下来十章时,就不要在管前面的十章了,不然会越累越多,搞得你放弃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它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在复习时,你需深入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要熟练掌握IS-LM模型,它是解释利率和产出如何被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力量决定的关键工具。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如 Mundell-Fleming 模型和PPP(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重要的考察点。别忘了关注最新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这些都可能成为论述题的素材。
,微观经济学则更侧重于个体决策,包括消费者、企业和市场的行为。供需理论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厂商理论,尤其是利润最大化条件和成本最小化原则,是考试的重点。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其特点和行为模式也需熟记于心。博弈论虽然不是所有课程都会涉及,但若能掌握,会为答案增添深度。
学习这两门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非常有效的策略。理论部分需凭阅读教科书、做笔记来扎实基础,实践部分则借助案例分析和实际经济数据进行。例如,你尝试用所学理论去解读新闻报道中的经济事件,或者模拟计算企业生产决策。做大量的习题和历年真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这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解题速度。
保持对经济现象的好奇心,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你会发现经济学其实无处不在,这样既能增强兴趣,也能深化理解。理解和运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因经济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记忆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