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你很可能经常听见这样的建议,认为政治科目的复习无需过早,临考前背诵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或八套卷就足够了。确实有些人采取这种策略,在最后一个月才着手复习政治。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任何一门课程,毕竟政治和英语的分数同等重要,分数线也一致。每一分都有其价值,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这可能的几十分付出努力。我个人是从七月中旬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步完成1000题,我仅做了一遍。后续的重点转向了理解和构建知识框架。我不认同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我更倾向于在理解每个知识点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系统的框架,形成一种直观的认知模式,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理工科出身,可能从小数学思维还可以,在所有功课中算是学的可以的,但是刚开始复习的时候,感觉高等数学学的糊里糊涂,我数学复习的周期和强度一直很大,因为数学分值很大,而且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分数差距会很大,所以一定要重视,我3月份开始复习,由于实在基础太差,就先学同济大学的教材(两本绿色的),学完一章后,做课后习题,做完对答案(网上有),坚持就好,做完后基本到了五月份,就开始做全书,如果有些还是看不懂,再翻同济的教材,这样比较快。到了九月中旬,就可以做真题了,刚开始做真题时,可以按照内容做,做完一遍后,可以再开始一遍真题,这一遍就很快了,过完后,再开始整套整套地按年份做真题。这时候要有一个真题的错题本,把错题都整理上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是概念问题还是计算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些问题完全会出现在考场上。到11月中旬就可以做模拟了,这时候张宇和李永乐的模拟会陆续出来,但是切记,做模拟题一定是在你把真题做烂,做透,至少三遍,甚至五遍以上,才能开始做模拟题。等到12月份要回归真题,重新回答真题的感觉中,毕竟模拟题和真题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冲刺就是开始真题了,我买的张宇30年真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包括三个方面:词汇、阅读和写作。因此,词汇量是根基,必须努力积累,尽管过程可能繁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整天埋头于词典中,那样的方法既单调无趣,效率也低。这里有两个提议:首先,可以运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策略,不必一次性花费大量时间,而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反复记忆;其次,你可以通过阅读来熟悉和记住单词,我一直倾向于这种方法,因为它避免了孤立地记忆单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结构化学等多个领域。热力学定律是理解物质变化基础,尤其是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这是考试中的常考点。你需深入理解这些定律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化学动力学部分,要掌握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并能够分析各种动力学模型。对Arrhenius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电化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电池电动势、Nernst方程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等内容需重点掌握。这部分理论性强,需凭大量习题来巩固理解。
结构化学涉及到分子间力、晶格能、配位化合物等,理解和记忆晶体结构、分子轨道理论等基本概念是关键。对复杂的结构问题,凭画图和模型构建来帮助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物理化学的内容较为抽象,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是要凭理解原理来记忆。做题是检验理解和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大量的习题训练你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巩固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在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怕麻烦,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助。保持好的心态,自己,坚持到底,你会发现,每解决一个难题,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