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第一遍结束之后,我就开始了研究真题,每套卷都有认真做,掐着时间做,选择题不耗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就可以把题目全都做完了。通过研究真题我发现有很多知识点还是混乱不清,就又把大纲解析看了一遍,1000题又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1月中旬了,我买了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提要开始了政治背诵。由于有前面两遍的基础,背起来就轻松很多,有时候也不可能要求每句话都记牢,有一点印象就过了。从十一月中旬到12月中旬,政治复习就是背诵和做题的过程。上面所写的8套卷和10套卷都是在这个时候做完的,力荐肖的8套卷。有关政治学习:选择题就看的肖秀荣的1000题,后期背大题看的最后四套和徐涛的小黄书(政治到后期会有各种押题,我觉得只要背好手头的资料足以,多了嚼不烂还让自己很焦虑,血的教训,信我)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至四月末,我集中精力研读高数教材,其中课后习题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彻底理解和完成例题及课后习题,才能确保扎实的高数基础。我当时忽视了这一点,在后期实践真题时遭遇了不少困难。我选用的是李永乐全书中的高数章节,而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则未看教材。起初,概率论对我来说有些挑战(由于大二时未曾专心学习),但一旦深入进去,发现其实最为简单。这些资料我重复研究了三次,还额外完成了一本随书附带的练习册(若时间紧张,这一步可省略)。进入十月中旬,直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历年真题,大约完成了二十年的试题,每日一练,严格控制时间以提升解题速度。遇到难题或不确定的答案要做标记,然后对照答案评分,接着回顾相关知识点,整个过程至少重复一次。留出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前短暂练习。十二月后,重温基础知识的笔记是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模拟题,我选择了张宇的最后四套卷,难度较高。我还购买了660题,专门针对选择题和填空题,但由于难度较大且时间紧迫,只做了一部分,推荐十一月前有充裕时间的同学去做,这对提高选择填空题的解答能力很有帮助。再次强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切勿急于求成地做真题,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需全面掌握,无论看似多么不重要,这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的体验。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得阅读者得高分!!!在背单词的基础上,要做题了。我没做过任何模拟题,一战从9月开始做了1997-2004年阅读题2遍,2005-2012真题4遍,2013-去年阅读1遍(用于后期自测)。二战从九月开始,2005-2012真题3遍,2013-去年阅读1遍。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一天两到三篇阅读,一战的时候很重视英语,二战分给英语的时间少了很多。阅读第一遍是做题,然后查单词,把所有生词全部记在本子上,和单词一起背;第二遍是全文翻译,写下来,包括题目选项;第三遍重新做,看错题,为什么错,思考出题意图。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树、图等)是基础,算法设计和分析则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我会推荐大家多做LeetCode或HackerRank上的题目,实战中提升自有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算法导论》这本书是必读的经典,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算法的本质。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心脏。理解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以及熟悉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现代操作系统》一书详细阐述了这些内容,凭编写简单的操作系统模拟程序,加深理解。
再者,计算机网络连接了世界。TCP/IP协议栈、HTTP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需扎实掌握。《计算机网络》(Andrew S. Tanenbaum著)是经典的教材,配合Wireshark这样的网络抓包工具进行实践,帮助更好地理解网络的运作。
数据库管理和编程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SQL用于数据处理,理解其查询语句和优化技巧是基本功;至于编程语言,C++、Python或Java都是常用的选,理解其语法特性,熟练编写代码,是应对实际问题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提倡主动学习,不仅仅是看书,更要动手实践。凭编程项目,模拟实验,参与开源社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团队合作和交流讨论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毕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深入理解并应用计算机科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