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购买的政治学习资源相当丰富,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肖秀荣的一千题、肖秀荣的八套预测卷、四套冲刺卷以及最后的五套冲刺卷。我没有专门去背诵,只是专心地完成了两轮肖秀荣的一千题,做完后对其中的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对于政治这门科目,得分不易过高也不易过低。选择题部分,只要多花时间努力,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至于主观题,关键是要书写工整,内容充实,紧密联系题目所给素材。肖秀荣的《一千题》做两次就足够了。第一次,我会在看完每章精讲后再做选择题;第二次重刷时,我会在精讲精炼中标注错误题目的相关知识点,后期复习时就专注于这些标注的内容。
考研数学方面:
利用张宇的十八讲与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同时配以李永乐的六百六十题及张宇的一千题作为习题集。计划在六月至七月间完成线性代数讲义的第一轮学习。接着,从七月到八月进行第二轮复习,期间不再额外翻阅其他资料如全书,因为深入理解一本书比广泛阅读更重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记住知识点。进入八月到九月,开始着手未完成的六百六十题和一千题。九月上半月中,专注于解决这两本习题集中尚未掌握的问题。到了九月下半月,则开始接触历年真题。选择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全解析,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一完成,每天一套或者每两天三套,无论快慢,关键是要确保解答不清的部分得到解决。对于前十五年的题目,可不必严格计时,而近十五年的题目则需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十月中期开始,再次做近十五年的真题,十一月中旬起加入模拟题训练,可以尝试张宇的八套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做四套卷。最后,在考试前三到五天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模拟考试,购买答题卡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既可以锻炼准确性,也能提前适应考场气氛。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认为英语学习的核心在于真题练习,反复研究五六遍都不过分。你提到的大三是准备六级考试的时候,那时你计划次年考研,有位人士建议将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以提升阅读能力,你就这样坚持下来,直到考研结束,甚至偶尔也会这样做,这对你的翻译技巧和专业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部分几乎没有特别准备,全靠这个方法。复习期间,我做了张剑的150篇阅读,初期错误颇多,让我有些沮丧,但从八月开始专注于真题,我觉得开始得稍晚了些,但其实六月底就可以开始了。最后一个月才着手准备作文,显得有些匆忙,起初我很焦虑,担心自己能否准确把握图表作文的主题,后来发现这是不必要的担忧。那时我会看看作文书中的图像,思考其象征意义,就是这样。对于完形填空,我没有特意大量训练,只完成了真题中的部分,不断深入分析文章和选项。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多个子领域。对初学者,可能会觉得理论性强、公式繁多,但只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路径,你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物理化学中的每一个术语,如“熵”、“吉布斯自由能”等,都有其深刻的物理意义。不要仅仅满足于记忆公式,要试图去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图像。例如,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指导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这就是物理化学的魅力。
重视定性分析,再辅之以定量计算。物理化学中的许多问题需凭数学工具进行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定性的思考。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先尝试从宏观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再进行细致的定量计算,往往能使问题变得清晰易解。
再次,动手做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化学实验是理解和应用理论的好途径。在实验室中,你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感受温度、压力等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对理解理论知识大有裨益。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做相关的习题,帮助巩固记忆,发现自有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