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推荐不要机械记忆,也不要过于依赖那些所谓的押题资料。如果你是学理科的,政治复习得尽早开始,切勿等到九月份的红宝书出来才着手;而对于文科生来说,等红宝书出版再复习也来得及。答题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复述原文,关键是要准确掌握术语,表达清晰规范,死记硬背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此外,押题书籍只能作为辅助,不能全然信赖。它们或许能命中一部分考点,但过度依赖押题可能会使你的成绩仅仅达到合格线,在激烈的竞争中反而拖后腿。我还记得自己考试时忘记带手表,导致时间管理失误,前面题目书写工整(借助格尺保持版面整洁),而最后一道大题却匆忙应付,字迹潦草。因此,我想强调的是,政治考试同样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是当你期望通过整洁的卷面获取额外分数时。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试题颇具挑战性,颇有张宇风格。数学的核心在于稳固的基础,对于教材中的每一种解题技巧和问题,都应全力以赴地掌握。我个人研读的是张宇的高等数学,李永乐的线性代数,以及李永乐的全书。每位作者的书籍都有其独特之处,我将李永乐的全书通读了两次,张宇的高数更是阅读超过三次,李的线性代数也同样如此。从10月起,我开始做历年真题,每次得分通常都在130分以上。接着是张宇的八套卷和李的6+2,这些相当棘手,不需要严格按照三小时完成,遇到难题不必太过纠结,不懂的话直接查看答案。同时,我会匀出一些时间重温全书内容。随后,我完成了张宇的最后四套卷,难度颇高,但与今年的实际考题相仿。之后的真题,我以两小时一套的速度完成,因为很多题已在全书中练习过,所以分数可能不太准确。这段时间主要用来回顾错题和笔记。最终迎来考试,面对大题时,我感到困惑,许多题目束手无策。因此,减少错误至关重要。我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同时解决课后习题,从五一劳动节后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第一轮,包括课本和习题。全书我按照章节稳步学习,每个问题都要亲自动笔,理解并能正确解答,起初进度较慢,原计划9月前完成,实际延迟了一周。我想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它设计得很好,想要在数学上取得佳绩,至少要看两遍全书。9月完成全书第一遍后,开始了第二轮,直至10月中旬,期间穿插完成了660题,这些题侧重于概念和陷阱,难度适中,完成后有助于提升后期的冲刺状态。从10月中旬到11月初,我每两天完成一套真题,很快便完成了大部分真题,之后用一周时间归纳和消化错题。从11月下旬开始,我尝试模拟题,由于难度较大,初期倍感压力,但逐渐适应了这种强度。模拟题结束后,我再次回归全书,配合真题,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最后阶段做了两套模拟题作为实战演练。关于上述的时间规划,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适当调整。初期我每天大约花费半天时间学数学,后期则减至三小时,到了11月下旬,由于政治复习的需求,只剩大约两小时。总的来说,我通读了一遍课本,精读了三遍全书,两遍真题,一次模拟题,每次学习后都需要留出时间反思和找出弱项。
考研英语方面:
以英语为来源的信息:我用的是张剑的历年考试真题及详解来学习。对于记忆词汇,我的起点是把从04年开始至97年的阅读理解反向做起,碰到不认识的词汇便摘录到笔记本中,并时常回顾。我想强调的是,英语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至关重要,重复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因此请保持耐心。至于阅读理解,我推荐何凯文老师的“五夜十篇”,尽管在阅读时可能感受不到明显效果,但它确实能帮助你在完成后提升阅读的流畅度。阅读技巧固然重要,但其根基仍然是词汇量,所以我再次强调词汇的记忆。目前阶段,你可以每日练习一篇97年至04年的真题,以熟悉考研词汇和把握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考研阅读主要考察细节理解和文章的整体架构,可能起初你不太明白,但多做真题就能逐渐领悟。到了7月,你应该着手处理05年至19年的试题,至少完成两到三次,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如何分析句子,段落间的关联以及文章的主题。到了10月,可以开始接触12年以后的题目,因为这些更接近实际考试,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多做几次能帮你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并巩固词汇,同时还能接触到新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化学、物理、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它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在复习时,我将这个科目分解为四个关键部分:材料的微观结构、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制备和加工以及材料的应用。
微观结构是理解材料特性的基础,包括晶体学基础、相图分析等内容。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各种晶体结构,掌握相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解析复杂的相图并预测材料的行为。我建议凭绘制和解释相图来加深理解,配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材料的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这部分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相结合。我常常凭做相关的计算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知识,例如如何按材料的性能参数选合适的使用条件。
对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理解不同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强,凭阅读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制备技术和发展趋势,模拟实验设计也能帮助深化理解。
材料的应用部分,需结合具体领域如电子、航空、能源等,理解材料在这些领域的关键作用和挑战。我会定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这不仅扩展了我的视野,也帮助我在答题时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做大量的习题,参加讨论组或找到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都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也是我在考研过程中受益匪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