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看的书就是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配合着做。这套书排版很舒服,看起来很方便,大纲解析虽然详尽,可我是实在看不下去。都学了一遍之后,可以做做历年的真题。我是文科生,大多数东西一捡就捡起来了。到快考试的时候肖秀荣会出背诵版,最后四套卷八套卷之类,买来做一做,但不要太依赖。至于时间安排我觉得是不可以晚于9月中旬的,前期熟悉大纲内容,做习题就可以了,大题这段时间可以不看,每天时间不宜过长两个小时,因为我时间太紧大纲到了思修就不看了,直接看的风,后期主要看风丛劲草(多数内容需要背下来的),这时候大纲当“词典”使用,肖八肖四要非常认真的做,肖四是重中之重,临近考试市面上会有很多模拟题什么的,有多少就做多少,最后把肖四全部背下来就可以了。
考研数学方面:
首度复习高等数学时,我推荐使用经典的李正元版《复习全书》(粉皮本),对于线性代数,则选用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阅读的同时同步解决习题,坚持独立思考,即使查看答案后,也会重新独立计算以巩固理解,绝不依赖捷径。我还习惯在书旁标注解题步骤和关键点。如果可能,这两本书最好能通读两遍。我每天平均投入约5小时于数学学习。然而,一轮过后,早期内容难免有所遗忘,所以在第二轮,我侧重通过练习题来唤醒记忆,提高技能,选择了660题,并在做题前梳理章节知识点,这有助于深化基础概念的领会。
进入后期的一个月,我每天上午专门做一套数学试题,交替使用真题和模拟题以适应不同的出题风格。熟悉真题能有效掌握常考重点,但难以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时,模拟题的预测功能就显得重要。我挑选了张宇八套卷和合工大预测卷中的10套来做,其中涉及的差分方程题目,在之前的预测题中已多次练习,因此答题时非常流畅。级数部分我一直存在短板,却心存侥幸未加弥补,导致考试时遇到相关大题只能凭空想象,颇为艰难。到了复习后期,真题得分稳定在135分以上,模拟题则保持在120分左右。
面对遗忘的内容,我会抽出时间专项复习。做模拟卷时遭遇挫折是常态,我通常每隔几天的综合训练后,会用一天来填补知识空白。如果时间更充裕,我会增加更多模拟题的练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的熟练程度还需提高。总的来说,考研准备应尽早开始,而非拖延。
考研英语方面:
三月份(那时候刚打算考研)我就开始看英语了。我复习前期主要是不知道要干嘛,不想浪费时间就看英语。。。当时主要是背单词、刷阅读以及了解考研英语一怎么回事。阅读当时买了本考研英语一基础训练,上海交大出版社的,因为看到封皮写着第一轮复习用我就买了。。。挺好的,带我入了个门,当时阅读做的一塌糊涂,我还是咬牙掐时间做完了全部,算分并总结了下错题类型对自己英语分数有个预估,。特别惨。于是我就开始看考研帮的英语视频,刷张剑黄皮阅读150基础的那本,也刷了其他专项。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编程的灵魂,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如链表、队列、栈、树、图等)的特性及其应用至关重要。我会建议你凭编写代码来深入理解它们,例如实现排序算法,这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提升编程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你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方式。理解CPU的运算过程、存储器层次结构、指令系统等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这部分凭模拟实际的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学习,比如使用MIPS或x86汇编语言进行实践。
再者,操作系统是控制计算机资源的核心,它的学习需理解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阅读经典的教材,如Tanenbaum的《现代操作系统》,结合实验操作,如Linux系统的实际操作,有效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计算机网络涉及网络协议、传输层、应用层等,TCP/IP模型是理解网络通信的关键。凭构建自有的小型网络模型,或者参与网络编程项目,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网络的工作流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会尝试凭编程或者其他形式的应用来加深理解。做历年真题和高质量的模拟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形式和难度,找到自有的弱点并及时弥补。